骨内和外周静脉途径进行高渗液复苏的比较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f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内输液(IO)发展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成熟,并逐渐被固定应用于院前和儿童患者急救领域,成为输液给药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院前和儿童患者急救中,有很多是因为创伤造成的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但现场条件的限制和失血后静脉塌陷的影响及儿童本身静脉的细小等使静脉穿刺、动脉切开等给药方式难以完成;此时,简单、有效的IO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方式。虽然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IO在加压下滴速完全可以满足液体复苏的需要,但滴速不足仍是其相对于其他途径的不足之处。高渗液用于液体复苏已发展了近几十年历史,并且仍有许多人在探索更优化、效果更好的高渗液。高渗液复苏最显著的优点之一就是只需较少的液量即可达到较好的疗效。IO和高渗液复苏的结合既可快速建立补液途径,又可迅速达到复苏效果,为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复苏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实验从三个角度研究了IO进行高渗液复苏的三个方面,即滴速的研究、复苏药效的研究和并发症的研究。通过IO组和外周静脉(PIV)组的比较发现,IO重力下的滴速应用于高渗液复苏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并通过血压、心率、生化、动脉血气等方面的分析,得出IO输入高渗液复苏失血性休克的途径并不差于PIV的途径;另外通过并发症的研究,我们发现高渗液不会诱发骨髓炎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安全性。 总之,从本项研究来看,IO高渗液进行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复苏是可行的,其效果及安全性不亚于PIV途径,在院前和儿童患者急救中有着 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高职俄语教学的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俄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一谈
目的:1.建立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观察SUI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的泌尿生殖道组织和耻尾肌的组织形态学差异。2.检测SUI大鼠和对照组盆底组织中神经递质NO、NPY的表达情况,探究其与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自体神经的修复和神经移植虽然可以使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功能完全恢复者十分罕见,且常伴有供区的功能受损.而神经
第一部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脑内NOS的表达.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脑内三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为治疗脑缺血提供理
目的:探讨大蒜新素体外对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预防、阻断和治疗效应及其机制.结论:大蒜新素体外持续用药可显著抑制HCMV IEA的表达,在IEA表达的
目的:探讨诱导型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以及NO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生长中的作用.结论:iNOS和eNOS较广泛地表达于肿瘤细胞中而正常膀膛移行上皮细胞
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临床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和月经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
《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俄语课程应致力于建立旨在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又包括学生的自我 The Russian curriculum standard (
研究目的:探究RNA氧化与线虫生命周期的相关性。研究内容:研究线虫NDX-4蛋白的体外酶学活性;建立RNA氧化水平增加的线虫模型;观察RNA氧化水平增加后线虫生命周期的改变,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