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小说再解读——以《春回地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中心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t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对象是1947-1953年左右三部大部头的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以及解放后成书于五六十年代的大部头的土改小说《春回地暖》。比较三部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得失,研究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农民问题,地主问题等等。论文认为有一条脉路是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描述,这是加入或者靠拢组织以后作家写作必然出现的特点;另一种是作者大胆地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描述,王西彦的成就比较突出。王的作品难免有溢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方,这使作家的作品中充满矛盾,也充满张力,是作家的匠心所在。  论文认为深入组织的作家希望描写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这和他们建设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想象复杂地混合在一起。中国有饱受列强侵略,国家一直以来积贫积弱的历史;中共领导的农民革命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改革是破除封建的重头戏,当然作家们描写了这场伟大的运动,主题是破除封建,解放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但是革命伴随的是血雨腥风,政治总是带着阴暗的气息,作家的眼中并不是只有光明。虽然,毛泽东的文艺讲话明确规定是不能暴露黑暗的,作家们还是极其隐晦地用手中的笔表达了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论文重在揭示其中的矛盾和裂痕,其中《春回地暖》作为解放后大部头的土改著作,有很多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研究在土改的环境中,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土改小说如何沿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轨道进行创作和他们又如何不同程度的使创作溢出了主流意识形态;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三部小说如何表现土改中的农村场景:写到了周立波笔下的受欺凌的农民,丁玲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农村的“真实”,王西彦笔下的阴冷儿荒凉的农村;第三章,研究土改小说中作家的思想上的裂痕;第四章,研究土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五章,研究光辉的农民形象其实并不怎么光辉,而罪恶的地主也并不是罪人恶极。
其他文献
《元朝秘史》作为最重要的蒙古学文献之一,内容涉及到十三世纪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学、宗教、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被誉为十三世纪的草原百科全书。关于它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汉语热”,而在这股汉语热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孔子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生了令人不容忽视的影响。韩国的世宗学堂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有着很相似的成立
介绍了一种新型柔性电容式湿度传感器。该柔性电容式湿度传感器采用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CP)作为衬底,金属铜(Cu)作为叉指电极,聚酰亚胺(PI)作为湿度传感器的湿敏介质。LCP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