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词界态语义图式表征模式建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a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可数性作为一种重要而普遍存在的英语语法现象,不仅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而且受到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其研究领域也日益广泛。英语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历史上,语法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数性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可数性的标准并没有统一。词的可数性涉及两个数类,一个是可数名词的范畴,另一个是不可数名词的范畴。以原型效应的形式研究了这两个范畴的性质。可数名词范畴和物质名词范畴分别是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范畴是开放的。由于客观世界具有无穷、连续、取之不尽的特性,许多事物都是一个连续体,很难在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之间找到明确的区别。名词的可数性与人的认知有关。人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有人类的共性,由于文化的差异,它也有自己的个性,即不确定性。关于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标准研究很多,但对可数名词的认知机制研究较少。本文认为,原型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并将其从现象转化为本质。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单复数标记语言。传统的英语语法以古典范畴理论为基础,将英语名词分为可数类和不可数类,其余未定义的名词则作为特例进行分类。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给学习者带来了困惑,因为大量所谓的“特例”往往让学习者感到无所适从。从过去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这些“例外”是考察的重点,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也有大量的用法。现代原型范畴理论打破了二分法,将名词的可数性理解为一个层次连续体。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属性不具有普遍性,语言在各个层面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语言并不是自主的,而是限制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结果。由于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很大,所以不同的语言对名词的可数性有不同的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语言的可数性有不同的理解。这些都是人类经验的例子。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名词可数性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过去“特殊情况”的强大解释力。然而,这种从典型到边缘的静态连续体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它忽略了语言的动态变化、语法对语境的依赖以及人们选择和说话方式的差异,因此还不够严谨和完善。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种方法展开讨论。一方面,文献法,主要应用于解决以往与本研究相关文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法,主要用于概括英语名词数范畴表征的主要规律;演绎法,主要用于类推英语名词数范畴表征中的非典型用法;内省法,主要用于反思英语名词数表征与现实世界中事物样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语料库的方法,从研究内容,论文的类型,研究语言和语言媒体四个方面分析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当代语言学”和“现代外语”四个期刊语言学习类抽象的主题,角度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语言学领域和方向。
  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入手,结合动态建构的理论和维度来探讨英语名词的可数性,以期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指导。通过对英语名词的详细研究,我有以下发现:1.尽管英语名词有传统的分类方法,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和语言动态本质的科学。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新的视角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最新发展趋势。边界设置主要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有一定边界的认知,反映在语言中。这种理解反映在人们使用的语言形式中。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有界”和“无界”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被忽视的语言现象。有界和无界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释英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两个概念,他们会更有效地认识和学习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2.认知语法从认知出发来界定事物和动作,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一些新的认知概念的提出,超越了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围,为一些过去认为没有任何联系的语法现象,找出了联系,从而加强了语法理论的解释力量,这条路子能不能走通还有待实践的检验。3.在传统语法中,名词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而传统语法中并没有对其划分提供依据,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界限性内部构成和可数性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分可以为我们提供较为清晰和合理的解释,这也符合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一般来说,英语名词中可数名词是有界的异质的,并且是离散的。而不可数名词是无界的,同质的和连续的,而英语中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意义情况下,名词可能是可数名词,而然而在另一意义情景下,名词又可能是不可数名词。换言之也就是说在某些程度上物质名词可以转化为物体名词,同样,物体名词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名词,这种形态转化和人的认知角度有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文学批评家、作家。作为批评家,他在俄国、西欧乃至东方等各种文学研究方面都颇有建树,费·陀思妥耶夫斯基、斯特恩、李白等作家都在其批评视域下独放异彩。其中,什克洛夫斯基的陀学批评论著在学界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为陀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批评视角,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及批评观点使之成为陀学批评史上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
当代语言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以人为研究重心并尝试对人的认知过程做出合理解释的科学范式。在人本主义范式的影响下,心理语言学框架下的语言意识研究应运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语言意识”一直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界探索的核心内容。语言意识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语言现象(语言)和心理现象(意识)之间的联系,对探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语言意识中最突出的结构,语言
学位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记录,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情感的寄托。歌曲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展示了多样的认知方式,同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歌词是以文字形式传达歌曲艺术价值的重要表达手段,隐喻则在歌词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上升到认知层面,隐喻成为人们的思维手段和基本行为方式。通过对歌词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歌词中隐喻的理解,并在对比中了解俄汉歌词隐喻使
学位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文学批评家,是形式主义学派创始人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什氏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形式主义理论、陌生化思想、散文创作等方面,对什氏具体的文学批评却关注甚少。实际上,在什氏的学术生涯中曾对众多作家进行全面、细致的批评,其中涉及普希金的批评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理论思想与具体文学作品批评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论文以
作格动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及研究。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从形态标记、动词的分类、语义特征等不同角度对作格现象及作格动词进行研究,如Burzio对“非宾格动词”的研究(1980)。国内学者也对此作出了重要研究,如曾立英、李临定等就作格动词得评判标准作出研究,但是对英汉作格动词的对比研究不够完善。本论文旨在从句法、语义以及功能语法层面对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并且运用普遍联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