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格动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及研究。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从形态标记、动词的分类、语义特征等不同角度对作格现象及作格动词进行研究,如Burzio对“非宾格动词”的研究(1980)。国内学者也对此作出了重要研究,如曾立英、李临定等就作格动词得评判标准作出研究,但是对英汉作格动词的对比研究不够完善。本论文旨在从句法、语义以及功能语法层面对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并且运用普遍联系假设理论以及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进行深入探析。
Perlmutter提出的普遍联系假设理论指出语言中存在着各种普遍语法规则,该规则能从句子的语义预知在这一语句中出现的每一个名词所具备的初始语法关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指出存在两种对及物小句的识解模式: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本研究从句法、语义以及功能语法的方面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同的成因进行阐释。通过研究发现:
(1)在句法层面,英汉作格动词都有标记时态的词汇,都可以被反身代词修饰;然而英语中的时态标记在于屈折词缀的变化,而汉语则是词汇的增减。且英语作格动词多为单语素词,而汉语则是双语素词居多。二者的异同源于作格动词的内趋力和语言使用者认知取向的外驱力。
(2)在语义层面,英汉作格动词都有表示状态变化、施事性和终结性的语义。然而英语作格动词主要是单语素词表示语义特征,而汉语则是“动词+形容词”的双语素词表示该特征。原因在于动词自身的属性及动词的主、宾语的类型的不同。
(3)在功能语法层面,英汉作格都可以进行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且都存在不同作格程度的作格语对;但是英语作格动词多表示动态过程,而汉语的作格动词多以静态过程出现。其原因在于外界因素,即施动者是否不可或缺。
本论文从句法、语义等多个视角研究,对作格动词的对比研究有一定启示,拓宽了作格动词的研究视角,揭示了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并对其运行机制作出解释。
Perlmutter提出的普遍联系假设理论指出语言中存在着各种普遍语法规则,该规则能从句子的语义预知在这一语句中出现的每一个名词所具备的初始语法关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指出存在两种对及物小句的识解模式: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本研究从句法、语义以及功能语法的方面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同的成因进行阐释。通过研究发现:
(1)在句法层面,英汉作格动词都有标记时态的词汇,都可以被反身代词修饰;然而英语中的时态标记在于屈折词缀的变化,而汉语则是词汇的增减。且英语作格动词多为单语素词,而汉语则是双语素词居多。二者的异同源于作格动词的内趋力和语言使用者认知取向的外驱力。
(2)在语义层面,英汉作格动词都有表示状态变化、施事性和终结性的语义。然而英语作格动词主要是单语素词表示语义特征,而汉语则是“动词+形容词”的双语素词表示该特征。原因在于动词自身的属性及动词的主、宾语的类型的不同。
(3)在功能语法层面,英汉作格都可以进行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且都存在不同作格程度的作格语对;但是英语作格动词多表示动态过程,而汉语的作格动词多以静态过程出现。其原因在于外界因素,即施动者是否不可或缺。
本论文从句法、语义等多个视角研究,对作格动词的对比研究有一定启示,拓宽了作格动词的研究视角,揭示了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并对其运行机制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