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作格动词对比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格动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及研究。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从形态标记、动词的分类、语义特征等不同角度对作格现象及作格动词进行研究,如Burzio对“非宾格动词”的研究(1980)。国内学者也对此作出了重要研究,如曾立英、李临定等就作格动词得评判标准作出研究,但是对英汉作格动词的对比研究不够完善。本论文旨在从句法、语义以及功能语法层面对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并且运用普遍联系假设理论以及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进行深入探析。
  Perlmutter提出的普遍联系假设理论指出语言中存在着各种普遍语法规则,该规则能从句子的语义预知在这一语句中出现的每一个名词所具备的初始语法关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指出存在两种对及物小句的识解模式: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本研究从句法、语义以及功能语法的方面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同的成因进行阐释。通过研究发现:
  (1)在句法层面,英汉作格动词都有标记时态的词汇,都可以被反身代词修饰;然而英语中的时态标记在于屈折词缀的变化,而汉语则是词汇的增减。且英语作格动词多为单语素词,而汉语则是双语素词居多。二者的异同源于作格动词的内趋力和语言使用者认知取向的外驱力。
  (2)在语义层面,英汉作格动词都有表示状态变化、施事性和终结性的语义。然而英语作格动词主要是单语素词表示语义特征,而汉语则是“动词+形容词”的双语素词表示该特征。原因在于动词自身的属性及动词的主、宾语的类型的不同。
  (3)在功能语法层面,英汉作格都可以进行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且都存在不同作格程度的作格语对;但是英语作格动词多表示动态过程,而汉语的作格动词多以静态过程出现。其原因在于外界因素,即施动者是否不可或缺。
  本论文从句法、语义等多个视角研究,对作格动词的对比研究有一定启示,拓宽了作格动词的研究视角,揭示了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并对其运行机制作出解释。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文学批评家、作家。作为批评家,他在俄国、西欧乃至东方等各种文学研究方面都颇有建树,费·陀思妥耶夫斯基、斯特恩、李白等作家都在其批评视域下独放异彩。其中,什克洛夫斯基的陀学批评论著在学界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为陀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批评视角,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及批评观点使之成为陀学批评史上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
当代语言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以人为研究重心并尝试对人的认知过程做出合理解释的科学范式。在人本主义范式的影响下,心理语言学框架下的语言意识研究应运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语言意识”一直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界探索的核心内容。语言意识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语言现象(语言)和心理现象(意识)之间的联系,对探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语言意识中最突出的结构,语言
学位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记录,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情感的寄托。歌曲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展示了多样的认知方式,同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歌词是以文字形式传达歌曲艺术价值的重要表达手段,隐喻则在歌词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上升到认知层面,隐喻成为人们的思维手段和基本行为方式。通过对歌词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歌词中隐喻的理解,并在对比中了解俄汉歌词隐喻使
学位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文学批评家,是形式主义学派创始人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什氏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形式主义理论、陌生化思想、散文创作等方面,对什氏具体的文学批评却关注甚少。实际上,在什氏的学术生涯中曾对众多作家进行全面、细致的批评,其中涉及普希金的批评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理论思想与具体文学作品批评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论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