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报告的原文选自李·葛金(Lee Gutkind)编辑的选集《袒露你所有的伤疤》(Show Me All Your Scars)。该书收集了20篇由精神病患者和其亲人所撰写的记叙性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如何应对他们自身以及所爱之人的精神疾病。这本书由Underland Press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并获得了2017年的独立出版商心理学/精神健康图书奖(Independent Publisher Book Award for Psychology/Mental Health)。本翻译报告选取该书20篇文章中的其中3篇进行翻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With Bipolar Illness—And Nine Years Later)、《告别自杀》(Goodbye,Suicide)与《椅子》(Chairs),原文共1.3万字,译文共2.3万字。这三篇叙事性文章分别描述了三种典型的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自杀倾向(suicidal ideation)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文章着重描述主人公的各种精神状态,而对于精神活动的描述往往涉及到大量隐喻——通过熟悉、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涉及到认知层面的活动。本翻译报告围绕隐喻翻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利用隐喻辨认理论和翻译策略对隐喻进行系统化辨认和针对性翻译。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系统理解事物的基础方式,并将隐喻定义为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选择性映射(mapping)的过程。译者以Group(2007)提出的系统化的隐喻辨认过程(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简称MIP)作为方法论,首先对原文中的隐喻成分进行辨认,并以CMT作为理论指导来判断隐喻的基本类型,用以指导翻译策略:对于大部分拟人化隐喻和涉及常见人类活动等各文化共通的概念隐喻,可直接选择隐喻再现(metaphor reproduction);而对于受限于文化和语言体系差异而不宜直译的隐喻,译者则采用Sch?ffner(2004)提出的隐喻翻译策略作为指导,对不同类型隐喻进行针对性翻译,包括隐喻简化、隐喻丰富化、隐喻表达替换和映射层面更换等。本翻译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原文分析、目的和论文结构介绍;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主要介绍了翻译前的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中的理论选择和翻译困难和翻译后的校对工作;第三章是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隐喻理论由早期的本体-喻体互动模型(tenor-vehicle model)发展到现代广泛应用的CMT,其次阐述了如何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来进行隐喻翻译,包括隐喻的辨认方法论和现代翻译策略;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译者利用MIP对隐喻成分进行辨认,以CMT为理论基础来分析隐喻类型,并通过简化、富化、更换等翻译策略对不同类型隐喻进行翻译;第五章总结了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收获以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