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不断涌现的新兴交叉学科为深入解决复杂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提供了其他单学科研究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手段,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与现有僵化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具有原创性、探索性的交叉性新学科缺乏必要的支撑和扶持措施,难以获得正常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本文借鉴企业孵化器的概念与方法,为了给交叉性新学科的孕育成长构建一个适宜的环境或制度,从而进一步推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就“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这个新颖、复杂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论文共分六章,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第一,回顾了“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基本特征、概念内涵和分类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入“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的概念并探讨其作用与特征。第二,作为研究孵化器问题的铺垫,阐述了交叉性新学科创生的外部动力和内部机制,探讨了以二维坐标系和三维坐标系表征的学科门类之内和学科门类之间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情况,提出了一门交叉学科的形成大体要经过酝酿、创建、成长和成熟这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另以核取证学为案例对交叉性新学科的创生与发展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第三,在设计了“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制定了具体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灰色多层次数学模型对孵化器的有关问题进行预测,并以核军备控制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发展前景为案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了预测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从思想观念、学科体制、评价机制、经费资助、人才培养、科研支撑体制等方面,分析了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为了给交叉性新学科的创生与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与环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孵化器的构建设想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包括调整学科专业目录为交叉学科留有位置、建立由孵化中心构成的交叉学科系、改进同行评议机制、拓展经费资助渠道与方式、加强开拓性人才的识别与扶持、重视刊物的学术阵地作用、从规范术语入手消除跨学科交流障碍等。论文指出,为了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孵化器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从观念上做出深层变革,扬弃传统落后的小学科观,树立现代先进的大学科观,只有全面认识交叉学科的地位和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交叉性新学科的生存空间和成长环境。纵观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把交叉科学研究与孵化器问题有机结合,首次对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第二,将系统预测技术应用于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研究,建立并实证了灰色多层次数学模型;第三,为了扶持和促进交叉性新学科的孕育和成长,从学科体制、评价机制、经费资助、人才培养、学术支撑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学科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孵化器作为一种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新型经济组织和政府支持科技创新、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工具,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采纳和实际运用,并得到长足发展
电力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是衡量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往往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由冰雪灾害引发的导线舞
以政治生态学视野来关注当今环境问题,正在逐渐成为西方人类学领域研究的一大趋势。本文试图通过该理论来研究中国个案,关注自2004年起被不同声音包围着的三江源退牧还草与生
电力机车是一种现代化的铁路运输工具,受电弓滑板是其导入电能、提供动力的重要受流部件。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主要有浸金属滑板和碳滑板。但是随着电力机车运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作为信号系统硬件核心的安全计算平台的研制成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轨道交通领域发展对安全计算机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从经济学原理出发,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构建了一套用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平衡性检验的公式,并用这套公式对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主要数据进行了平衡性检
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在2004年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每100家由女企业家经营的公司中,只有低于10家处于亏损状态,90家以上处于盈利状态。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职场,她们在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入。同样,社会作为企业的生存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制约或促进作用。企业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将其提升到经营战略的层次,
介绍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形成途径,阐明健康传播的内涵和渠道,从提升大众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分析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介和人际交流媒介在健康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应加强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