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由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血管移植作为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由于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自体血管移植的方法很受约束,从其他生物体内取出并直接使用的血管移植物又有诸多不足,所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问题进行了大量关于人工合成血管的研究。大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mm)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已经投入商业量产;而小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mm)由于其管径狭窄且抗凝血性能差,血液流通时流量小、流速慢导致长期通畅率不能达到临床要求。探求更适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材料,以及对小口径人工血管改性进行仿生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前景。目前用于研制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材料主要有天然生物材料,如丝素蛋白、胶原和纤维素等;合成材料主要有涤纶(PET)、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以及聚氨酯(PU)等。其中,聚氨酯由于其良好的水渗透性、血液相容性和与天然血管相匹配的顺应性,被视为制作血管移植物的优势材料。然而,作为小口径人工血管时,血管内壁常伴有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对聚氨酯人工血管进一步改进,通过静电纺丝的方式,在纺织人工血管的过程中,将具有载药功能的微泡纺入血管管壁中,从而提供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聚酯微泡的合成和表征:聚己内酯作为目前常用的生物医用材料,被用于制备聚酯微泡,以乙酸异丙酯和环辛烷为溶剂,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包裹于牛血清白蛋白的聚酯微泡。为了方便示踪,在羟基端基聚己内酯里添加了荧光染料,然后对含有荧光染料的聚酯微泡进行了明场与暗场显微镜观测、扫描电镜(SEM)分析、测量粒径分布以及体内外的超声显影效果测试。2)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合成和表征: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1,4-丁二胺为扩链剂,聚己内酯二醇为软段,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硬段,制备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再调整软段成分,以质量比为25:75的聚己内酯二醇与聚乙二醇,共混作为软段,辛酸亚锡为催化剂,1,4-丁二胺为扩链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硬段,制备聚己内酯型聚氨酯脲。根据静电纺丝法的原理,我们实验室自行设计了一套静电纺丝设备,自行组装并以制备的聚己内酯性聚氨酯为原料进行了人工血管的纺织工作,并对所合成的聚合物进行氢核磁共振谱(~1H NMR)、红外光谱(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对纺制的人工血管进行了弹性、明场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