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倾尽全力和情感去塑造的物质总是被灵魂化了。虽然它本身不是生物,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已潜移默化的带有了鲜明的个人特性。家园也是如此,只有仔细经过我们的头脑和双手的家才承载着真正的居住意义。因为居住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种族每一个地域都是独一无二的,富有灵魂的住屋就在于它清楚地知道它是对何种需求与习惯的回应。这也是批量化生产在今天和将来基本已满足人类对“庇护所”的物理需求之后,我们仍然探求参与建造可能性的缘由。
参与式建造是在居住空间日渐成为大众消费品的背景下提出的开放性自助建造模式,它强调了普遍的使用者拥有营造自身环境的职责与能量,以及习惯面对开发商的建筑师直面使用者的必要。参与式强调的社区合作将以往被排除在建筑生产过程中的非专业者再次纳入空间创造者的领地,同时,专业者的介入使得建造过程更理性有序。
笔者通过对参与式建造的概念、运作方式、不同资源压力下建造体系应用、相关建筑师实践等多方面的探讨展开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两个问题:一是参与模式的运行特点-怎样参与?如何处理建筑师、建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各层环节中如何运用相应的技术工具完成协作?二是参与模式下住屋建造的表现--如何选择材料?运用什么样的建造体系?对以上疑问的思索恰好串成了行文铺展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