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交通方式转型对江南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镇江老城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既是京杭运河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中国近代先进交通方式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伴随西方势力的入侵,江南地区经历了一场交通方式的近代转型。这场近代交通方式转型以汽轮、铁路、公路这些先进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为标志。近代交通方式的发展,尤其是铁路建设,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城镇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相关城市的发展道路和空间演变轨迹。对该时期江南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解读近代城市与交通的关系,从交通角度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也是对近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本文选择江南地区典型的运河枢纽城市--镇江为研究对象。以近代交通方式变革为切入点,分别从近代的四个历史区段阐述近代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从1860年代到1940年代,近代交通方式的转型对镇江城市道路、建筑、水系等空间要素的演变,城市功能分区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镇江城市的发展和空间演变与交通方式之间一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在这种紧密的关系下,也体现出了镇江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文最后对镇江近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对镇江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注意事项和建议。
其他文献
中小城镇大都历史悠久,其中的传统商业街是在城镇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传统的物质景观、商业文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市井生活作为街区历史遗留下
本论文以战后台湾地域建筑为研究范围,其目的在探求当代台湾建筑文化的本质与未来发展之道。台湾,历经荷、西、明、清、日本及今日“国府”之统治之影响,在接受西方战后建筑观念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环境变化的前沿热点问题,开展典型区域的个案研究是认识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浪潮的高速发展时期,快速城市化
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外来务工人员向城市进行大规模转移,这一群体的居住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以往自发形成的各类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研究,本文针对被动解决
学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并改变了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背景和基础,协同和整合成为城镇相互关系的主流。同时国内的区际经济产业合
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界面的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本单一的建筑界面形态不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表情的丰富性及空间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建筑的底部界面、楼层界面、顶界面以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损毁城镇历史文脉等相关的问题。在小城镇建设中,公共空间的建设是小城镇生态文
2009年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第10年,也是联合国确定“国际老年人年”的第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经过10年的发展,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的加速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