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ing Implicitness and Explicitness in E-C Translation from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Perspective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时间,句子一直被视为是最大的语言单位。然而,在实际交际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而非单词或句子。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同时创立了衔接理论,从此衔接和连贯理论才受到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关注,不少国内外专家力图确立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及其在语篇生成中的地位。以语篇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来看待翻译,译者就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高层次上处理信息再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译者视野更广阔,方法更全面。衔接被看作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在语篇翻译中占有重要位置。译者对源语和译入语的衔接手段的认识和把握,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而且会影响生成译文的质量。  英汉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的核心。虽然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手段的分类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大致可以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手段,但是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上讲,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和汉语相比,英语更加强调显性衔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汉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转换。因此很有必要分析总结一下英汉语的这些异质性特征,并且指出这些特征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然而,以往对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手段方面的比较研究,大都停留对两种语言各自所具有的衔接词汇的列举方面,很少涉及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存在的那些异质性特点,而且这些异质性特点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也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受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的启发,通过对大量例句的分析,本文探讨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在翻译中的一些规律,力图从对比语篇语言学的角度丰富翻译理论及实践。  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对语篇翻译做了简要概括,并且提出了文章的研究目的以及总体安排。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衔接的研究状况,分析了衔接与语篇翻译的关系,以及提出的隐性和显性的概念。第三章指出了语篇翻译中与衔接有关的被人们忽视的错误,旨在提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四章通过实例对比总结分类了英汉语言四种衔接手段的异同。  第五章系统的总结出了英译汉语篇翻译过程中的隐显转换规律,即;1)人称照应的英汉翻译大部分是从显性转化成隐性的隐化翻译法,但是英语中的关系代词泽成汉语却是从隐性到显性的显化译法。2)指示代词若不具有替代作用,英汉翻译过程中一般采取从显性到隐性的隐化翻译法;如若指示代词代替前面句子,一般采取隐性到显性的转换。3)英语语篇中名词、动词的替代翻译成汉语是大多是隐性转化成显性。4)英语语篇中名词、动词的省略译成汉语时也大多采取隐性到显性的显化译法。5)英语语篇中连接词翻译成汉语时大部分是显性到隐性的转换;但是如果连接词没有上下文语境或是逻辑结构不明确时,要采取隐性到显性的转换。第六章是结论。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局限性,并且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问题。早期的争论焦点是翻译的可能性问题。随着社会和翻译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把讨论焦点转转移到可译性的限度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的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美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中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的使用情况,探索了外交语言中的情态词语使用情况,并从维索尔伦语言顺应理论的角度对调查结果作出
古老的欧罗巴,遥远的奥匈捷。布达佩斯、维也纳、布拉格、克鲁姆洛夫……,十月的秋天,当这些只曾在书本上、网络上、梦境中到达过的地方真正扑面而来的时候,总给我一种似幻似
近年以来,全球化的风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各文化之间的接触日趋增多,碰撞乃至冲突已不鲜见。然而,毋庸讳言,全球化的过程至今仍无法摆脱西方文化主导这一思想桎梏。于是,在很大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言语语言。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广泛利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有釉砖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但是釉面硬度较低,容易出现划痕。本文概述了有釉砖的釉面硬度、耐磨性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分析影响有釉砖釉面硬度的因素.提出了通过调整配方组成、引
《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展示了一幅二战后英国百科全书式的景观。本文认为莱辛在小说里首先将战后的社会和个人诊断为处于分裂和碎片
学位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