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滋膵通脉饮治疗2型糖尿病阴虚血瘀证患者血糖漂移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对其治疗机理作出初步探讨,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原则,将60例2型糖尿病阴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膵通脉饮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28天的连续治疗与观察。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间最大血糖漂移幅度、糖化血红蛋白、主要炎性因子(CRP、IL-6、TNF-α)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结合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来判定疗效。结果:①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身体质量指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LAGE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LAGE值明显高于治疗后,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LAGE值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LAGE值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前HbAlc值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HbAlc值高于治疗组,两者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HbAlc值较前均有所降低(p<0.01)。④两组患者炎性因子组间比较:治疗前CRP、TNF-α、IL-6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IL-6、TNF-α较对照组水平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RP、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6较治疗后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CRP、IL-6、TNF-α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滋膵通脉饮联合西医治疗方法能更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阴虚血瘀证患者的血糖,减小血糖的漂移幅度,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血瘀证血糖波动较大和(或)炎性因子水平偏高的患者,临床使用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