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的复译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复译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上世纪80年代,译界掀起了一股名著复译的浪潮,几乎在市面上热销的每一本世界文学名著都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二十种的译本。很快人们便发现,在众多的复译文本当中,有的确实优于原译,有的则与原译不相上下、各有千秋,但也有些是滥译、甚至是抄袭拼凑来的“糟粕”。这种喜忧参半的复译现象在向“翻译定本”说发起挑战的同时,也引起了译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到底为什么要复译?复译是否真的有必要?客观理性的回答是,复译必须要根据其合理与否来判定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我们不能矢口否认文本无限开放的特性而杜绝复译,另一方面,万不可因此给滥译、抄袭留下可乘之机。那么,复译之路究竟应该何去何从?面对困惑,我们需要寻求科学理论的启发和帮助。基于译界专家前辈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在解构主义和主体间性的观照下针对“为什么要复译?”以及“怎么样复译?”的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部分成功的复译文本作为分析案例,为复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复译的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以此作为将西方哲学理论融入译学研究的一次粗浅尝试。通过分析探讨,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时代、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人类的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与影响,翻译永远不可能穷尽作者意图及其文本原意,而且由于译者的个人素养和社会阅历不尽相同,理解能力和表达方式也有差异,所以只要不是抄袭拼凑,那么不同译本的存在就理当被视为一种合理的现象,复译的必要性也无可置疑;并且从理论上讲,复译是无限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复译是任意、无序的。复译与否,要由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调而共同决定。需要指出的是,超越旧译应是复译的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汉语语法》(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19世纪德国来华传教士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1822-1893)为初来中国尤其是在粤方言区生活的西方人编写的一部汉语语法教
欧洲职业资格框架(EQF)的出台,要求各国构建相应的国家资格框架(NQF)与之对接。德国职业资格框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对传统双元制体系如何取舍和改革的问题。本
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带来的信仰危机,西方曾经兴起过一阵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影响中国,一些剧作家试图用"荒诞"的表象来启发人们思考生活。从某
名词的生命度对语言中不同的成分和领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表现也各不相同。本文将研究名词生命度与汉语名动组合结构的一些联系。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前人对生命度以及汉语
介绍国内外医用压缩袜现有标准的制定情况、国内市场上医用压缩袜品牌的采标情况以及医用压缩袜的主要特征,选取我国YY/T 0853—2011《医用静脉曲张压缩袜》和德国RAL-GZ 387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ence,AI)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明确提出,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造成的历史局限性,导致其发展过程极具波折起伏。伴随着新思想、新
目的:自愿拓疆运动会提升地区的个体主义水平。中国有些地区的形成的过程非常类似源自西方的自愿拓疆运动,但是到目前的实证研究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最常见名字的百分比
根据前人对阅读理论及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成果,本文从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课程入手,旨在探索批评话语分析对学生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的影响。本文所分析的数据收集自两个非英语专
本文以馬承源主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以下簡稱上博簡)一至八冊為基礎材料,參考查閱徐在國編著的《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及相關文字編,對上博簡中的形聲字
我们在《渤海上京城营筑时序与形制渊源研究》一文中,大体把上京城的营筑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文王时期,这一时期上京城的规模基本是现存遗址中的宫城规模。第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