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常项目收支比较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并面对着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问题。经常项目收支是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国对外经济交易能力的大小。中国和美国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经济关系也非常密切,截至2005年10月,美国为中国第1大出口市场和第2大贸易伙伴,中国为美国的第4大出口市场和第3大贸易伙伴。中国经常项目十几年来一直保持顺差,招致来自西方的贸易摩擦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受着经常项目逆差的困扰,逆差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同时,美中之间的经常项目不平衡也日益引起关注。因此,探讨中美国经常项目收支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研究分析的起点是相关定义及研究经常项目的理论基础。第一章首先讨论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的定义及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差额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讨论了传统的经常项目理论和经常项目跨时均衡分析。传统的经常项目理论从重商主义、“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到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分析是汇率理论动态发展的重要分支,克服了传统宏观经济学消费倾向递减这一假设的缺陷,能够分析短期的动态问题,如贸易条件冲击的短期和长期的动态效果,也能够分析一国的跨时预算约束和政府的跨时预算约束。其主要特点把最优增长理论应用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中。 研究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发展规律。第二章对中美各自的经常项目收支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分别讨论了中国在第一阶段(1949—1977年)、第二阶段(1978—1989年)和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的经济贸易状况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及美国在第一阶段(从诞生至19世纪)、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和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经济贸易状况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 回顾了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历史之后,第三章对1982-2005年的中美经常项目收支进行比较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段进行相关分析,原因在于中国经常项目收支的数据最早追溯到1982年,且此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因而进行该时段的比较分析更具现实意义。首先对中美经常项目差额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绝对数额上看,中国经常项目差额通常情况下比美国经常项目差额小得多。其次,对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贸易差额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贡献比较大,服务贸易差额与收益项目差额的影响相对小得多。美国的情况基本也是如此。从动态趋势上讲,中美均是商品贸易差额对经常项目差额的贡献越来越大。再次,对中美商品贸易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的规模与美国相比仍然相差甚远,并采用贸易竞争指数对中美商品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目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杂项制品,轻纺产品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较优势开始有所增加,而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食品、农业原材料及化学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上,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与美国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相差无几,中国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分别是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而美国出口比重最大的是化学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其他工业制品。最后进行了中美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在规模上和增长速度上,中国服务贸易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比;采用贸易竞争指数对中美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强,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只有旅游和通讯具有比较优势。 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经常项目的决定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持续性。跨期迭代模型克服了传统宏观经济学认为消费倾向递减这一缺陷,提供了对经常项目进行跨时分析的工作母机,因此在跨期迭代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向量自回归基础上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定量方法实证分析中国经常项目的决定。另外,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持续性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在此试图将其纳入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中国1982-2005年的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支出及投资的计量分析,发现从累积效应上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是正的,而且影响比投资及政府支出大。政府支出及投资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为负。这意味着在保证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调控投资和政府支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经常项目顺差的数额。至于近年来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虽然表面上起因于美国的低储蓄率,但是美国的低储蓄率并非偶然,它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客观必然产物。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的可持续性,根本上取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维持性。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脱胎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其最大的进步就是美元价值不再盯住黄金而是盯住美国的资产和商品价格。以规模极为庞大的美国经济为美元价值作担保,大大地缓解或有效地解决了特里芬两难问题,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非常广大的发展空间,也使得美国以维持目前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向世界提供流动性。对现行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美国来说,进口或吸收外围亚洲国家的廉价商品,出口美国证券到亚洲国家实现黑字还流,既可以最大限度实现美国稳定物价水平的目标,又为美国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推动美国金融企业壮大以及实现企业向高科技转型。并且,有充裕资金为政府融资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促使美国政府在全球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取得了霸权地位,其对外政治、经济政策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单边性。对于外围亚洲国家来说,本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决定了它们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处于储蓄供给的地位。在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的情况下,亚洲国家货币盯住美元的同时,也盯住了美国的物价水平,在外围国家和中心国家的共同作用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为外围和中心国家提供了持续的低通胀环境和稳定的价格体系,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发展。并且,这种货币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外围亚洲国家获取外资的模式有了重大改进,有效地降低了外围国家的期限转换风险,提高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当然,这种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也会发生新陈代谢。但是,目前的亚洲国家尚不具备脱离中心国家的条件。 第五章对中美之间经常项目不平衡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美中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统计因素、经济因素及人为因素。其次,讨论美中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对美、中经济的影响。美国虽然表面上承受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但实质上却获得了大量的贸易和投资收益,当然经常项目逆差对美国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冲击。中国表面上是经常项目顺差,却仅获得微薄的利润,经常项目状况无法反映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实际利益的分配。最后,讨论了美国对巨额美中经常项目逆差的反应及政策建议,认为中国应尽快升级制造业,并从“出口导向”模式向“扩大内需”模式转变。
其他文献
电力电子技术,又称功率电子技术,服务于以电力半导体器件及“变频技术”为核心的电力电子行业,主要研究各种电力电子器件,以及这些电力电子器件所构成的各种各样能高效地完成
期刊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邓宝剑教授编著的《经典碑帖临摹教程》系列《九成宫碑》《玄秘塔碑》和虞晓勇副教授编著的《经典碑帖临摹教程》系列《曹全碑》和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
期刊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怎样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生活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是政府间竞争在税收领域的表现,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一切能够促进资源流入本辖区的要素为竞争对象,以各类税收优惠为手段,吸引其他地区财源流入本地区的政府
2012年4月18日,在伦敦奥运会开幕  倒计时100天时,伦敦奥组委公布奥运口号  (Olympic slogan)为“Inspire a generation”,中  文意思是“激励一代人”。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类型,其培养过程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最终可以实现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