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对蔬菜中功能成分及其营养评价的影响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蔬菜是人类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蔬菜是人体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烹饪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导致蔬菜中的营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的烹饪方式对蔬菜中营养物质的影响,并利用蔬菜品质的评价方法评价烹饪前后蔬菜营养价值的变化。本论文利用聚类分析法将102种蔬菜分成5类后,选出5种蔬菜原料:西红柿、甜椒、胡萝卜、菠菜、红苋菜,详细研究了煮制1-4min、蒸制1-4min、150℃、175℃、200℃、225℃炒制2min,180℃下炒制1min、1.5min、2min、2.5min对选定蔬菜中维生素C、维生素B2、β-胡萝卜素、总黄酮、总酚、钙、铁、锌含量的影响,并对烹调后的蔬菜和新鲜蔬菜进行营养评价。研究烹饪方式对维生素的影响表明,因维生素是一类结构复杂、不稳定的化学物质,因此烹饪方式会使维生素都有所损失,不同的烹饪方式损失程度有所不同。对于维生素C,维生素B2这类的水溶性维生素,煮制和蒸制会使其因溶出而损失较多,蒸煮的损失率一般在30%-40%左右。对于β-胡萝卜素这种脂溶性维生素,炒制会使其损失更多,炒制条件下,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保留率只有60%左右。研究烹饪对蔬菜中总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炒制可使测得的总黄酮、总酚等功能成分含量增加,175℃下炒制时,蔬菜中的总黄酮可提高10%-30%,但当炒制温度过高或炒制时间过长时也会使总黄酮、总酚等成分含量降低。煮制会使以上成分随着煮制时间的增加含量而逐渐降低。研究烹饪对蔬菜钙、铁、锌的影响,结果表明因矿物质是一类稳定的物质,不会随烹饪时的高温而自身发生变化。但是矿物质多存在于细胞汁液中,烹饪时加热或者煸炒等都会破坏蔬菜的细胞结构而导致蔬菜中细胞液的流失进而引起矿物质的减少。蒸煮时矿物质元素的损失率一般在20%以上,炒制时蔬菜中矿物质元素的损失率一般在5%-20%左右。结合烹饪前后蔬菜各营养素含量变化对蔬菜的营养价值进行总体的评价,结果表明:无论何种烹饪方式都会使蔬菜的总体营养价值较低。菠菜营养品质受蒸制烹饪方式影响程度最大,煮制对西红柿营养品质影响较大。炒制后菠菜的营养品质得分最高,西红柿最低,炒制温度的升高对甜椒的影响较大,随着炒制时间的增加,菠菜营养品质下降较快。根据烹饪后蔬菜营养评价总分可看出,蒸制1min时;炒制温度在150-180℃,时间在1min-2min左右时,蔬菜的营养品质得分较高,可以较好地保留蔬菜的功能成分。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焦作地区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中段尿标本培养分离的大肠埃希菌128株,用珠海迪尔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
<正>教育理念:教研员应成为教师成长的"催生婆",催生教师教育的个性和风格,催生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呵护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感言:在对话中孕育民主,解放头脑,互学相长,引领发
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共7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5例,
<正>1病例简介患者,男,45岁,因反复头痛半个月,发热6 d,呕吐2 d入院。入院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往无慢性肝脏及胆道疾病史,无其他基础疾病史。入院时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伴随着冲突,建立行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与体系成为各国直面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主体关系日趋复杂,矛盾纠纷凸显叠加,
目的 :比较 3种天然抗氧化剂 (茶多酚、银杏提取物和竹叶提取物 )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方法 :生物化学发光法 (CuSO4 Vc H2 O2 酵母悬浮液体系化学发光检测法和次黄嘌呤 黄嘌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护理方法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方法选取1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组结合
<正>患者男,23岁。自述右耳疼痛伴听力下降、间断性流脓1年余。体检:双耳外耳无畸形,外耳道通畅,右耳外耳道见干痂,鼓膜大穿孔,上骨室塌陷,左耳无异常。CT检查:右侧鼓室、鼓
广东省是经济人口大省和全国人口流动主要目的地,识别其流动人口的典型化特征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积极作用。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东省流动人口的构成
票据质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权利质押的方式之一。因其流通性强、安全系数高而倍受青睐。其实质在于以票据设定质权而担保债权。在我国受票据法和担保法的双重规范,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