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非洲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新变化。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诸多安全隐患开始发酵,国内冲突逐渐取代国家间冲突成为主要的安全威胁。政变、内战、饥荒、难民潮、疾病、部族冲突等问题支配着非洲的安全议程。区域内国家地理上的相邻性更使这些安全问题具有了外溢性,一国的国内冲突往往蔓延至其他国家,从而威胁到整个区域的安全与稳定。西非作为非洲爆发冲突最为频繁的次区域之一,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武装暴力冲突。这些国家由于国力弱小、国家机制不健全,不仅难以独自应对冲突,并且常常受到邻国冲突波及,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安全。在此背景下,西非国家经济共同逐渐承担起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职能。以1999年《关于冲突预防、管理、解决、维和与安全的协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西非安全治理机制,不仅是非洲第一个综合性、多维度的区域和平与安全机制,也是区域组织将人道主义干预原则正式编入法律文件,并且将武力防止民选政府被推翻行为合法化的首次实践。西共体对一国内部冲突的介入打破了以往不干预国家内部事务的传统,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将发展议题,尤其是民主与善治纳入到框架中来。近年来西共体探索积极维护和平的路径,在冲突预防、早期预警与反应机制等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西共体安全机制的构建凸显了综合安全在区域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性。新的区域安全治理较之传统的集体安全,在安全的指涉对象、安全的领域、安全的手段等方面上均有了突破,呈现出多元、综合、开放等特征。西共体在实践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安全”,将多种类型的安全议题纳入到治理体系之中,还实现了与非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联动治理。此外,西非的安全治理还有域外行为体的参与,一些大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海外利益的增长,中国正在加强与西共体和西非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帮助其提高自主建设和平与安全的能力。本文将从区域安全治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探讨西共体安全治理在机制与实践层面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与西非安全合作的特征与趋势。文章首先对区域安全治理的理论框架以及西非安全问题类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区域安全治理的特征,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分层,与国家、区域乃至全球治理联动,超越传统安全议程范围;引入区域协调机制、区域管理机制和区域监测机制作为区域安全治理的运行机制。随后分析西非地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产生原因,发现目前西非安全形势仍不乐观,国际化的国内冲突,尤其是恐怖主义问题已成为西非地区最主要的安全挑战。其次,探究西共体为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在机制与规范上的应对措施,包括西共体向安全领域转型的动因、过程与特点,认为西共体的区域安全治理在机制层面表现出综合治理的特征,形成了以调解和预防性外交为核心的区域和平与安全架构,安全规范出现了从政权安全向人的安全转变的趋势,公民社会积极参与,呈现出从区域到全球的多层安全治理图景。再者,分析西共体在解决冲突问题中的实践,选取2012年至2013年的马里危机作为研究案例,剖析西共体作为区域内最主要安全架构如何运用自身机制发挥作用、处理成员国军事政变与武装冲突问题。维和能力的严重欠缺是西共体在冲突治理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需要借助多边合作与区域间合作的模式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比较中国和法国在与西非安全合作上的异同,发现尽管法国在与西共体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中国,但其深度介入西非安全事务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单边主义的做法不适合中国全面借鉴。未来中国参与西非安全治理还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尤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