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对翻译质量评估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虽然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对译学研究也做出很多的理论贡献。2004年,司显柱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参照德国学者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评估模式,建构了自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通过检验和理论改进,2007年他提出了修正模式。目前国内学者对该评估模式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评判层面,很少使用该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中所选用的语篇几乎不涉及古汉语散文这一文体。因此,本文参照司显柱修正后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古汉语散文《岳阳楼记》及其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罗经国译本进行翻译评估研究。根据评估模式的操作步骤,本文首先对原文进行语域分析;然后从小句层面分析每篇译文中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偏离,并解释造成偏离的原因;再从语篇层面对两个译文中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偏离以及“负对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发现不同译本的翻译特征,并对两篇译文的质量做出整体评价。研究发现,两个译本整体翻译策略相差较大,杨宪益和戴乃迭侧重于源语言中人际意义的传达以及古汉语形式美的再现,而罗经国更加注重源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的充分体现以及目的语的语法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