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林语堂自译现象描写研究

来源 :天津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1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创作与翻译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对中西方文化的熟悉和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精通使他在翻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其中就包括他在自己所著作品基础上进行的自译活动,尽管翻译学界对林语堂的译作关注较多,然而对林语堂自译作品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自译是一种很独特的翻译现象。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对自译现象进行越来越深入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学界对描写性翻译规范的研究更是打破了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为自译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色列著名学者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借鉴运用图里所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探讨研究了林语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自译问题发现:林语堂自译时所遵循的初级规范是由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这其中包括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遵循的元规范则是受限于译作目的语读者的特点与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以及林自译的目的;而林在自译中所遵循的操作规范即林在具体自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技巧则是基于以上初级规范和元规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  通过分析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林语堂从其自译作品的选择,到翻译前决定采取的宏观翻译策略,再到具体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技巧,无不受到诸多规范的制约和影响。初级规范决定了自译作品的选择,而元规范则制约了自译的宏观翻译策略,操作规范决定了自译过程的具体策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自译是诸多规范的产物,它同规范一样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描述性。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汉语古诗在英美国家翻译的历史,按照翻译所采取的形式和策略试将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古诗翻译在英美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也
本论文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的具有基督教精神的中韩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具体为李文烈的《人之子》和北村的《施洗的河》一作为研究对象,对作品创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谚语就如同文学作品和诗歌一样都是语言的菁华。英语谚语及汉语谚语都富有色彩的语言形式并且能反应出英汉民族各自的文化特点。弗朗西斯·培根曾说:
The experimental tests for limestone specimens at 700 °C in uniaxial compression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 tigate the mechanical effects of loading rates on l
针对核独立成分分析故障检测时忽略各独立成分分量对系统故障贡献度的差异,提出一种基于加权核独立成分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使用核独立成分分析提取过程变量的独立成分,根据
2012年林州市在借鉴其他地市引进种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基本情况从山东省泰安市、河南省信阳市分别引进了罗汉1号、福鼎大白优质茶种小面积示范种植取得成功。引进
翻译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从语言学的视角,发展到权力视角。翻译活动不再被单纯地看作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中的各种权力相互抗衡和作用的结果。翻译活动
语言中的性别问题一直是语言学中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另外,研究性别的最吸引人的领域之一是广告中的语言使用。因为现代社会中广告无处不在并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广告作
隐性课程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隐性课程以其内容的无限性,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培养起到了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的外语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研究多集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