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过程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产出(即翻译表达)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三个阶段都涉及译者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即图式。因此,翻译过程也就是图式加工过程,是原语图式和译语图式的交互过程。认知科学中的图式理论,充分解释人们如何利用先验背景知识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完成理解。同时,这一理论也为处理翻译中的认知差异问题提供了解释依据。近年来,图式理论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它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还乡》是哈代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自1878年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世界文学界的关注和推崇。这部小说描写了发生在以哈代的家乡多塞特为原型的“威塞克斯”地区的故事,展现了“威塞克斯”的风土民情,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本文以《还乡》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角度来分析《还乡》中译本的得与失,文中分别探讨了图式重合、图式冲突、图式缺省时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对张谷若和王守仁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研究来探索翻译策略,并通过具体译本举例,解读该理论在《还乡》中译本中的运作,论证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图式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