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北京佛教社会生活史研究——以馆藏民国档案为中心的考察(1912-1949)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yi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民国内忧外患,对于国家是不幸的;然对于今日之学者,却又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资料宝库。与“五胡乱华”、佛教输入中国、各种思潮激烈震荡的魏晋南北朝一样,“欧风美雨”洗涤下古老中国的近代历史,内涵同样是异常丰富。理论来源于实践,内外交织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结构越纷纭复杂,今日的中国学者越应从中发现在相对平稳简单的社会结构中所不能发现的理论,构建出西方同行不能比拟的知识结构,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以往近代佛教的研究,所采用的资料以寺僧的文集著作为主;近年来民国佛教期刊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可谓近代佛教史料运用上的一次范式革命;但佛教期刊主要还是佛教界自我表达的宣传工具,如要进行更深细的地域佛教社会史的研究,就必须挖掘新的史料。在这一点上,档案具有文集、期刊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档案虽然比较程序化、公文化,却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事件的种种细节,使得较为深细的社会史研究成为可能。以往档案多是在近代史研究、教会史研究领域使用,少有佛教学者关注。笔者则主要以民国北京市档案为基本史料,试图以本文的研究为契机,唤起佛教学者对档案利用的重视。
   本文对中国地方佛教社会史的研究,将采取个案研究与总体把握相结合的方式,从僧团组织(特别是寺院僧侣宗派法派问题)、经济、政治三大方面进行考察。其中,僧团组织(律宗)是佛教内核,经济运营是其基础,政教协调是外护,三者缺一不可。除结语外,全文共分如下五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选题的缘起、地方史佛教研究文献综述、论文史料来源以及写作思路,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
   第二章近代佛教的缩影:以北京法源律寺为个案的研究。戒律乃佛教慧命所系,佛教愈衰微,对戒律的要求也就愈强烈。在佛教诸多宗派中,以注重戒律思想及仪轨而开山立派的律宗,无疑是最具典型性、也最能突出展现佛教组织形式的宗派,故笔者选取北京律宗大寺法源寺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本章详细考证了法源寺自1900年以来历代住持在位时的情形,主要是通过档案梳理各住持的诉讼状况。一方面,由此展示近代佛教寺院传继惯例与政治的关联;另一方面,在行文过程中注意描述寺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寺院经济(包括土地账目债务等)、宗派组织、执事人员、兴办事业等各种细节,以此为缩影呈现当时佛教寺院的社会生活实况。
   第三章京城僧尼的生活制度。从寺僧现状、组织形式及传戒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节近代北京佛教寺僧现状,首先介绍了近代北京佛教寺院数量与僧尼人口,指出佛教的寺院数目变化不大,但僧尼人口相较于清中叶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其次阐明庙产兴学、战乱等因素对于北京佛教的冲击,并叙述了志书、回忆录及西人游记中对于寺院存在状况的记载,总结出近代北京佛教相较明清有了很大的衰退。第三,梳理了时人对于北京佛教的评价,认为近代的北京佛教在佛法的弘传上亦是衰败不堪的。第二节佛教传统之组织形式与现代新变化,指出无论是子孙庙还是十方丛林,亦或由北上弘法僧人组成的“湖南系”,都由传统的宗派宗族及新兴的佛教会共同组织在一起。第三节介绍民国佛教传戒情形,指出在戒牒被取消后,严格的受戒仪式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宗教职业准入制度”。
   第四章近代北京佛教的寺院经济。寺院经济是佛教生存发展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因而在社会史中对寺院经济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论文第四章从恒产、经忏佛事以及化缘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说明近代北京佛教的恒产主要有地产收入、房租以及在社会影响下新兴的其他收入形式,指出房租成为大多数寺院固定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京城寺院的一大特色。经忏佛事是北京寺僧收入的另一大来源,甚至是许多没有恒产寺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北京传统丧葬习俗影响下的佛教经忏业已成为一种行业,给寺院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与城市市民生活融为一体。而化缘则是佛教常有的募集资金的方式,在近代寺院收入不敷使用及大规模修缮寺院、举办法事活动时,化缘这一由来已久的方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章近代北京佛教与政府的博弈。佛教自古以来即与政治关联密切,在近代社会亦不例外。论文第五章分别从政府、佛教两个方面研究近代佛教与政府的关系。首先介绍政府管理寺院的机构、法规与方式,指出在近代社会中,政府基本将佛教僧众视为与普通民众等同的存在,不再额外予以特殊关照;并以勒令寺院按时登记、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的方式对其实施监督与管理,“以监督代管理”成为民国政府主要的管理方式。就佛教而言,则一方面难以摆脱对于政治权力的依赖,另一方面又在时局影响下以各种方式主动参与到社会之中,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从档案中发掘近代佛教发展史,从地方社会生活史视角解读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这些都是笔者对近代佛教研究进行的一个尝试。
其他文献
对互惠平等秩序的坚持,对美好生活的构筑,始终是各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的不懈目标。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不乏对社会生活的伦理构思,然而伦理致思大多散见于思想家们的理论系统中,鲜有专门进行伦理思想探究的思想家及作品,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陌生人的麻烦:伦理学研究》中就其伦理思想进行了集中表达。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伦理学的区分划界不同,伊格尔顿通过借鉴多种思
学位
众所周知,马克思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技术与生产力发展并强调改造自然。但在生态危机全球性蔓延、绿色思潮勃兴、历史唯物主义遭遇到生态挑战的历史形势下,秉持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深绿”思潮却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支配自然”观念与技术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历史唯物主义也因此被视为缺乏生态思维甚至与生态主张相冲突的理论而备受诟病。针对历史唯物主义所遭遇的这一质疑,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学位
《至大论》是托勒密早期且最著名的一部著作,代表着古希腊天文学的高峰。在这部著作的卷一中,托勒密提及并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的三分,并对理论哲学的三个分支即神学、物理学和数学进行了定义,同时也做出了认识论价值上的区分。本文则以此为线索,试图通过对托勒密相关著作的分析和解读来对他的理论哲学做出一般性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托勒密的生平及其著作,同时对《至大论》的卷一内容做出简要叙述,强调
学位
核武器的存在使得一些国家有了利用核武器以对他国核讹诈、核侵略予以自卫还击的威慑能力。冷战结束后,核威慑由原来的均衡性格局逐渐走向非均衡性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进入21世纪后,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持续发酵,致使核威慑问题日益凸显,防控局势十分严峻。核威慑内含并且容易生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对核威慑问题和现象予以伦理审视并对其风险作出防范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核威慑是拥核国家在自卫
学位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之一,一直以来被众多思想家从各个角度反复研究解读。过去的思想家主要侧重于对悲剧本身的内涵进行解读,如自然法与人为法、城邦与家庭、女权与男权、民主与独裁等的矛盾。这部悲剧本身的焦点在于是基于神律将波吕涅克斯埋葬,还是基于人法禁止将其埋葬。基于此,本文认为《安提戈涅》实质上是一部探讨神人关系的悲剧,里面明确的表达了“智慧是幸福的最主要部分,对神的虔敬一定不能违背”①。因
学位
山林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山林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体现了中国山林文化的具体应用。  《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看待天地万物的态度,是把人放入天地之中,与天地和谐,人与山林达成一种互生的高妙境界。由于山林地处偏僻,远离喧嚣的政治经济中心,故而山林为某些特立独行人士提供了践行某种生活方式的良好场所,儒道两家都关注到这一情况。儒家发展出了山林书院讲学传统
学位
公正属于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也一直是伦理学领域所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在经济伦理学视域下,公正通常被视作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利益调节机制,它保障着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权益与责任的公平分配,也象征着人们的正义感和正直的品格。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博弈者的利益关系和在遵循一定规则下合理的协调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关系。博弈论所内含的冲突与合作及道德选择,和由此产
学位
江阴市道教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江阴道教在弘扬传统道教文化方面作出了一些贡献,但是江阴道教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都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选择江阴道教作为研究课题。通过研读现存江阴地方志和实地考察,了解江阴道教历史和发展现状,对江阴道教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共有十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江阴道教的背景介绍
学位
通过对传统德性思想的追述,以古典德性思想尤其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为资源,麦金太尔提出了自己的德性思想,并以其德性思想为武器,对现代西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正处于道德危机之中,其表现就是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相对主义和现代西方社会道德文化中盛行的情感主义。以传统为视角,麦金太尔进而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认为现代社会大转型所造成的“自我”
学位
本文《先秦儒家幸福观研究》,以轴心时代先秦儒家孔孟荀等经典文本为素材,借鉴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从幸福概念、幸福缘由和致福路径三个方面对先秦儒家幸福观做了系统梳理,以期为建构适应现代社会的幸福观提供有益借鉴。  引言:对先秦儒家幸福观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思路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论述。  第一章:理论探源。本章旨在探讨儒家学派正式形成前的幸福观,以期探寻先秦儒家幸福观的理论渊源。这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