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peech of Silence: On the Reduction of Emily Dickinson's Late Poetry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19世纪的伟大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如人生精简凝练、扑朔迷离,已是狄金森研究中的共识。从历时的眼光看,狄金森的诗歌与人生还呈现另一种相似,那就是不断减(简)化。不仅晚期的诗歌比早期更为精简凝练,她的创作经历了早期的高峰期后,数量在晚期也明显减少。尽管对狄金森人生与诗歌的沉默探讨颇多,对此,狄金森学者却少见关注。本文通过探讨狄金森的创作思想与体验,勾勒她沉默的心路历程。全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文章首先介绍了狄金森的生平、创作、评论界对她种种沉默的探讨以及本论文探讨她晚期诗作减少的原因的方法。狄金森的沉默主要以如下的形式表现出来:隐居、诗歌未发表、诗歌中的空白以及晚期诗作的减少。在狄金森研究中,学者们热衷于探讨诗人为什么沉默或是沉默的含义。对前三种沉默的讨论,前人的论述已相当全面。可是,对狄金森晚期诗作的减少,学者们虽提出了几种见解或猜测,却没有深入探讨她从多言到少语这一变化后的深层的思想内容,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狄金森否定的思维特征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思想与具体的创作过程,这是本论文讨论她沉默的出发点。  第一部分讨论狄金森为人生的写诗目的。从狄金森的存在体验以及社会关怀出发探讨她的创作动机。存在的脆弱是诗人难以直面的现实,她需要在文字中寻求逃避;为了减轻对自然的无知带来的恐惧、找到安顿心灵的生存智慧,诗人用文字探索自然;用文字见证脆弱的存在并让自己永恒是诗人对存在的脆弱的一种抗衡。用文字逃避现实、探索自然、获得真理与永恒体现了狄金森写诗目的为己的方面。狄金森是一位自觉为他人而创作的诗人。她期待能用文字讲真理教导世人,与人们共享她安顿心灵的生存智慧。文字为己和为他的两方面既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统一在同一的创作过程中,没有只为己或是只为他的文字。无论是为己还是为他,为人生是诗人写作的根本目的。对文字每种期待的实现都有赖于诗人用文字探索自然、表述真理。  第二部分探讨狄金森的主动沉默。狄金森的主动沉默归因于她对写诗理由的否定。狄金森认识到文字并不永恒,因此在文字中她不可能让脆弱的存在成为永恒并让自己永恒。文字非但不能探索、表达,反而遮蔽浑然一体的自然,掌握真理的方法是直接投入自然,因此,人们不能也无须从文字中获得真理。认识到文字并不永恒,狄金森也认识到脆弱存在的永恒与存在脆弱的必要。彻悟后的诗人能够直面人生,她无须、也不愿逃避现实,而写作必须以诗人失去自然的人生为前提,这显然与诗人彻悟后的人生理念相悖。诗人进一步认识到文字具有她无法把握的危险,为他人着想,她选择了沉默。  第三部分探讨了狄金森的被动沉默。对文字的否定使诗人放弃文字,而不断否定的思维又使诗人继续写作而不沉默。可是,诗人的不断否定让她无法选词,让她无法表达不断否定带来的矛盾重重的思想,让她反复修改已有的文字而很难有定稿,所有这些客观上必然造成诗人文字的减少。  结论部分总结狄金森沉默的言说的必然性与不断否定的思维特征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狄金森的沉默体现了她的否定精神、她对自然与文字深入的认识、她变化了的认知方式与人生态度、她抽象思辨的能力、她深切的社会关怀和矛盾重重的思想等等。
其他文献
本文就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和动机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年的长期性研究。笔者运用了两轮问卷调查和回溯性访谈的方式对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73名学生进行
期刊
目的调查了解陇南灾区蚊虫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方法人帐诱法和网捕法。结果记述蚊科5属30种,即按蚊属4种、伊蚊属9种、脉毛蚊属1种、阿蚊属1种和库蚊属15种;库蚊入室种类
期刊
由于地处我国的高寒地带,关东画派的形成与其独特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关东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性文化艺术,关东画派中所展
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环境因素曾在不同层次被研究。本文从语言,语言处理者及语言处理的过程的角度,对影响中国成年人第二语言理解中的几个主要环境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重点探讨了
街道社区的党组织工作,在基层担负着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重任。如何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开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是每一个街
期刊
“亨利.詹姆斯的批评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代批评的历史”,它“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使詹姆斯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牢牢巩固。在美国和欧洲,人们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