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世纪十年文学中的“无后”现象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新世纪十年文学即2001到2010年间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以这十年文学中某几部重要作品中出现的情感相近的一种情节设置为问题出发点,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一百年的历史空间中,寻找该问题的源流脉络发展,最终在“父与子”的现代书写维度下,提出“无后”这样一个新世纪十年文学中的现象,并研究这一表面现象背后深层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创作心态,以及其对于当下文学创作的整体影响。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导论部分主要通过澄清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两种“父子”书写,分析其中以“断裂”为特征的新的一种“父子”文化书写得以出现的重要社会感情支撑即“青春象征”如何出现、发展以及消失,以及相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青春文学”的出现、发展和衰微,由此研究为何在新世纪的这一十年里会出现与之相关的“无后”现象,以及其如何成为一种时代隐喻。上篇主要从《秦腔》、《风雅颂》、《兄弟》、《生死疲劳》和《蛙》几部十年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出发,以作品相应的四位作家其三十年的写作区间为参考、论说空间,呈现具体作品在“父与子”的书写维度中,以何“无后”,而又何以“无后”。最后以婴儿象喻和青年的“无父”情感预设作为如上“无后”呈现的某一种可比照的回应。如此尝试廓清“无后”这一情节隐喻背后的具体情感内容。下篇则在上篇呈现的基础上,最终提出“无后”的现象,并尝试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阐释。从20世纪初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掀起的近一个世纪的“青春象征”,到如今中年话语场域中出现的“无后”的隐喻,其中展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条内在时代精神脉络。文革以后,社会情感不再以“青春”和“青年”作为希望的象征,相反其成为某种历史狂热的承担者而被时刻教育和批评着,随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变为中年视角和中年价值,这一趋势在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中年作家中,又逐渐发展为将已经或者正在作古的“父”作为真理的代表和力量的象征。其在这一过程中,此时的中年作家获得了某种历史的合法性,但其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强烈的自我精神焦虑,如此,新世纪十年文学中才有“无后’的情感隐喻。
其他文献
<正> 养殖牛蛙投资少、周期短、收益大;还因它具养殖技术不复杂,产品不愁销路等优点,所以已成为一些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近年来,牛蛙养殖发展很快,每
期刊
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和玉米秸秆既是废弃物,也是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能够实现污泥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但是以产甲烷为最终目标的传统厌氧发酵技术忽视了发
在一些不平滑的曲线及复杂型面加工中,通常采用连续小线段来拟合。对于连续小线段的加工,容易出现机床振动,插补过切等严重问题,从而导致加工的效率较低,加工精度不高。在该领域,国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主城地区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不分群众喜欢该项体育运动.但是由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师资力
升降散出自清&#183;杨璇(号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据考证升降散与自明代的《万病回春》中的内府仙方组成相类似,清&#183;陈良佐《二分晰义》改变其剂量、服法,名为陪赈散。杨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商品种类和出口商品数量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以出口资源型的初级产品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已有
最近几年我国的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了成熟阶段,可以说电子商务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此相反的是,奢侈品市场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发展相对滞后,
卫星平台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在军事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日趋完善的平台和数据基础。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频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逐渐提升为开展
当今世界,医疗卫生费用不合理增长问题是几乎所有政府进行医药卫生改革的最主要动因。对于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的控制是一个世界难题,做好一国的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控制是维持该
本文为了解韩国学生汉语反问句的习得情况,我们对语料库中的15个反问句式进行了考察,统计分析各个反问句式的输出情况,与汉语作为母语者的反问句式使用情况作比较,分析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