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冻原高山草地是我国面积和年碳汇潜力最大的草地类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其空间分布并分析该类组草地上家畜养殖规模影响因素对于引导牧户合理放牧,遏制草地退化,确保我国生态安全意义重大。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素称“中华水塔”,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冻原高山草地的主要分布地,是研究上述问题的优选区域之一。本研究,基于IGBP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分析了冻原高山草地现实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在青海省调查获取的牧户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了相关因素对牧户家畜养殖量的贡献率,并进一步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不同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冻原高山草地现实空间分布面积最大,为150.89万km~2,青海省拥有冻原高山草地面积44.80万km~2,占全国冻原高山草地面积的29.69%。(2)冻原高山草地牧户家畜养殖量的最主导现实因素为自然因子,依次是政策因子、教育因子和非牧因子。自然因子的贡献率为36.27%,以海拔(0.9533)的贡献最大,湿润度K(0.9457)、年积温(-0.9371)、年降水量(0.8941)的贡献依次降低。政策因子、教育因子和非牧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15.01%、11.91%和10.45%,贡献代表分别是草原补奖金额(0.7392)、户主受教育水平(0.8510)和非牧就业收入占比(0.8537)。(3)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家庭劳动力和非牧就业收入占比的显著影响。在0.1分位点处,非牧就业收入占比每增加1%,牧户家畜养殖量将减少2.97%;在0.25分位点处,家庭劳动力每增加1人,牧户家畜养殖量将增加18.34%。(4)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人均经营草地面积和草原补奖政策的显著影响,补奖政策中禁牧比草畜平衡更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的目标。在0.5和0.75分位点处,人均经营草地面积每增加1公顷,牧户家畜养殖量将分别增加0.62%和0.66%;禁牧补助每增加1000元,牧户家畜养殖量将分别减少2.68%和2.47%,而草畜平衡奖励每增加1000元,牧户家畜养殖量将分别增加3.69%和2.50%。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增加牧区非牧就业机会,积极引导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参与非牧就业,减少草地放牧压力。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考虑牧民的实际学习能力,又需针对具有实际需求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发展符合地区优势的民族特色二三产业,在当地实现劳动力的转移。(2)依托草原补奖政策,加大冻原高山草地禁牧范围,并在补偿标准上对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作出适当倾斜。现行草原补奖政策主要是在地区间实施差别化,在制定新的补奖政策时,应在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将草地类型和牧户异质性等纳入考虑范畴,加大冻原高山草地禁牧范围,并在补偿标准上对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作出适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