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粒腐病抗病遗传规律解析及全基因组预测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拟轮枝镰孢菌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FER)具有分布广泛、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穗粒腐的病原真菌在地区和年份之间差异较大,病原菌能够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病害,其发病机制复杂,且FER抗性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因此迄今为止尚未鉴定到免疫材料,对其抗性遗传机制更是知之甚少,严重阻碍了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资源的挖掘及优良抗病品种的培育。利用连锁群体鉴定抗病性的主效QTL和利用关联群体鉴定抗病关联SNPs(GWAS)已被证明是解析抗病机制的有效途径,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可快速聚合多个微效抗病基因,提高育种效率。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来自于三个热带玉米关联分析群体(包含874份自交系)开展了FER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三个(包含462份双单倍体系)DH双亲群体开展了FER抗性的连锁分析,挖掘重要的主效及微效抗性分子靶点,从而全面解析玉米穗粒腐病抗性的遗传基础,并为玉米穗粒腐病的抗性改良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FER抗性的全基因组预测(GS)研究,初步探索了如何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改善FER抗性,提高育种效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环境下各群体FER抗性统计分析:在4~6个环境下,采用针刺果穗接种法对所有1336份自交系进行了FER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三个关联分析群体和三个连锁群体的FER抗性变异丰富,尤其热带种质在FER抗性上有广泛的表型变异。所有群体在单环境下三次重复数据的遗传力变异范围在0.53-0.91之间,多环境联合分析的遗传力变异范围在0.54-0.84之间,多环境联合方差分析在所有群体中都观测到遗传方差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在P值为0.01时为极显著,环境间FER抗性的相关系数有很大的变异。上述结果表明,FER抗性受遗传因素控制,同时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因此需要使用多环境联合分析表型值开展后续遗传分析。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FER抗性QTL。在P值阈值为1×10-4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在CML群体、DTMA AM群体、SYN_DH群体以及所有874份自交系群体中分别检测到了12个、5个、22个和19个与FER抗性显著关联的SNPs,这些SNPs可解释的平均表型遗传变异分别为7.01%、5.01%、4.88%、1.60%。关联分析鉴定到的稳定、重复出现的抗性染色体区域集中在第三染色体3.04/05 bin、第七染色体7.02/04 bin、第九染色体9.00/01 bin、9.04/06/07 bin和第十染色10.03/04 bin,这些位点都富含与FER抗性显著相关的SNPs位点,其中第九染色体9.00/01 bin和9.04 bin为新鉴定的QTL位点。在检测能力上,874个自交系的群体和SYN_DH群体关联到的显著性SNPs标记显著多于CML群体和DTMA AM群体,从SYN_DH群体中检测到的显著性SNPs,其P值更低,MAF值也相对较小,说明本试验所用群体中,这两个群体检测抗性位点的能力更强,更适合用于FER抗性位点的挖掘。另外,关联分析的结果充分证实FER抗性为复杂的数量遗传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且关联分析结果受所研究遗传群体的影响较大,因此,本试验中使用具有独特表型和基因型的多亲本遗传交配设计群体,结合大群体的多环境表型数据有效保证了FER抗性位点的检出功效。3、连锁分析方法鉴定FER抗性相关QTL。在三个双亲DH群体中总共定位到4个LOD阈值大于3.0的与FER抗性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抗病表型遗传变异的PVE值在11.84%~21.19%之间。其中四个新的主效QTL位点分别位于第二染色体21.78 MB~26.27MB、第三染色体1.87 MB~2.55 MB、第四染色体167.17 MB~175.21 MB、和第五染色体42.70 MB~57.76 MB之间。4、多群体、多环境一致性QTL位点分析及FER抗性关键候选基因预测。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检测到一致性QTL位点位于第四染色体和第五染色体,此两个新的QTL位点在多个环境和多个遗传群体中可稳定被检测到,说明其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属于环境稳定性一致性QTL位点。其余检测到的QTL位点多属于环境特异性QTL。说明穗粒腐病抗性受环境的影响显著。本研究在MLM关联分析结果中检测到39个与FER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不同群体间只发现了1个被重复检测到的候选基因GRMZM2G146020,该基因为转录因子Pos F21,该候选基因同时在SYN_DH群体和包含874份所有自交系的群体内被检测到。此外还有少数候选基因的基因功能注释与抗病性有关,如7.03 bin的GRMZM5G879570、8.03 bin的GRMZM2G025997、9.07 bin的GRMZM2G061314和10.03 bin的GRMZM2G127416等。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初步预测GRMZM2G146020是一个关键的FER抗性候选基因。5、全基因组FER抗性预测。本试验中,以三个关联分析群体为材料,使用多环境表型数据建模,对FER抗性表型值的预测精度在0.50左右,高于使用单个环境的表型值的预测精度,因此,使用包含大量自交系的群体开展多环境表型鉴定可以提高FER抗性的全基因组预测精度;当利用与FER抗性显著相关的SNPs标记建模对FER抗性表型值的预测精度在0.55-0.74之间,这表这表明利用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全基因组预测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当建模群体和预测群体相互独立且亲缘关系较近时,预测精度中等,约为0.45;在建模群体中添加遗传距离远的材料不能提高预测精度,在建模群体中添加遗传距离近的材料,可提高全基因组预测精度。因此,增大建模群体可提高预测精度,可以预测育种过程中产生的亲缘关系较近的大量新系。这些结果表明全基因组预测和选择技术是改善FER抗性的潜在有效方法和技术,可替代部分表型选择来改良FER抗性,提高育种效率。
其他文献
随生活节奏加快,鲜切产品的方便特性迎合了现代人群的需求并且丰富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大部分鲜切果蔬需生食,这就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几率。因此,杀菌处理是鲜切产品包装售卖前最为关键的环节。化学杀菌法的低成本及易使用的特点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应用也最为广泛。化学杀菌剂分为氧化型和有机酸两大类。在鲜切产品杀菌过程中,通常只使用一种类型的化学杀菌剂,杀菌效率有限。臭氧和大部分有机酸被FDA认定为”一般认
蓝莓,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um.spp),其果实呈蓝色,近圆形,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研究表明,蓝莓果实对人体具有许多健康的益处,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慢性疾病与人体中产生的自由基有很大的关系,蓝莓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主要来源于蓝莓中的多酚类物质。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癌症、退化性关节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因此研究蓝
温室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蔬菜生产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得以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对温室的优化与改造也在同步进行,目前为止,温室已经历三代的优化,在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伴随着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能源与环保问题,高度自给自足型的生态型温室应运而生,然而针对生态温室的辅助加温问题仍然在探索中。基于农业生物质废弃物阴燃产热原理的燃池辅助加温系统,高度的契合生态温室理念,用其对生态温室进行辅助加温,不仅有益
蓝靛果(blue honeysuckle,Lonicera caerulea L.)属忍冬科植物,富含多种多酚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及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既往研究发现,蓝靛果多酚提取物对心脏、肝脏、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而对于肺部疾病研究较少。矽肺是由于在职业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所引起,以肺部广泛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职业性肺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肺部炎症和进展性肺
为了明确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探讨生物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机理,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比较了不同生物炭及其水溶性成分对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采用盆栽试验技术,在灭菌的土壤中引入生物炭和解磷/钾微生物,通过生物炭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影响的差异性分析,探究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作物生长促进作用的机理,随后从生物炭改良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能够合成吲哚乙酸
体细胞胚发生对于野生百合资源保存与种质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生长素对于体细胞胚发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而生长素转运是外源生长素发挥功能的第一步,但生长素转运如何调控体细胞胚发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筛选并挖掘细叶百合中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并探究其在细叶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调控功能,为阐明生长素调控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挖掘影响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因素,对
叶片是植物最重要的光合器官,也是一些蔬菜的产品器官。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储存营养的功能,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叶片的典型特征主要涉及形态、大小和颜色三个方面,叶片功能基因组学多以上述三种特征性状的突变体为试材开展研究。大白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随着2011年大白菜基因组序列信息的释放和此后两次大规模完善,大白菜基因组的研究重点已由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本研究以大白菜DH系‘FT‘
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起源于中国,其生态类型繁多、食用方式多样,是中国及东亚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蔬菜作物。抽薹开花影响大白菜叶球和花薹的形成,是白菜类蔬菜重要的农艺性状。在结球白菜生产中,未熟抽薹会严重影响叶球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选育耐抽薹品种是结球白菜重要的育种目标。但是,对于以花薹为产品器官的白菜苔品种来说,苗期过后适时抽薹,又是产量形成的关键因
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是我国以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包括结球、半结球和散叶类型,其中,结球白菜是最重要的品种类型。结球白菜的产品器官是叶球,结球性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叶球形成与发育研究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2011年大白菜基因组测序信息的释放,为其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鉴于突变体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极大。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该病的常用措施,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抗药性产生,易导致产品和环境污染。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优质葡萄品种已成为研究热点。葡萄霜霉病抗病机理已有一定报道,但利用抗感鲜食葡萄转录组测序挖掘抗病基因,并对抗病候选基因脱落酸受体VvPYL4开展相关功能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葡萄霜霉病菌为靶标,开展了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