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社区作为中国网民重要的意见传播渠道,是一种日趋普及和成熟的公众交流平台。这个多媒体技术架构的空间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身份面具,网民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一个甚至若干个作为自己的身份象征,生活其中而不必担心自己的网络行为会对真实世界中的生活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不同,网络空间中角色的扮演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的天赋角色,如家庭出身、性别、外貌等,在互联网世界中却可以轻易改变。网民一方面始终处于隐秘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却在网络空间中塑造一个或多个有别于真实世界中的人格,扮演各种角色,在网络这一公共领域与他人进行互动,以展示一个在真实世界无法展示的自我。此时,网民实际上是以一种新的互动方式生活在一个与真实世界不同的生活空间。与传统的人际沟通模式相比,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自我存在和自我表现带来了一种新的交流模式。虚拟空间中的自我存在、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虚拟自我的人格认同都是值得深入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由2009年发生在敦煌莫高窟的团长夫人打人事件引发的热贴“史上最牛团长夫人”为例,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网络热点事件背后网民行为的基本特征,从中发现,在网络事件热议背后,网民既有可能是立场鲜明的正义路人,也有可能是路过围观的顶客一族,甚至还可能变成劣性尽显的网络暴民。具体而言,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案例的描述分析。对网络交往行为的探讨离不开对网络交往工具的分析。语言文本文字是虚拟互动交流中的基本工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可操控性。笔者以此为据通过对参与“史上最牛团长夫人”事件讨论的网民言论分析,即从数量上描述事件过程,从内容上划分网民角色,来探讨隐藏在网络事件背后的虚拟人际交往模式。实际上虚拟交往行为是现实交往行为在虚拟空间中的复制和延伸,依然受到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制约。第二部分是对虚拟自我的讨论。主要包括对虚拟自我的界定、虚拟自我与本我的比较,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比分析。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人们对虚拟身份的创造来自于行为主体的想象,并通过文本得以实现,是一种对自我概念的重新界定。网络中自我身份的虚拟性、创造性和多样性是对传统单一身份的再造,是对其确定性和固化性的冲击。其次,虚拟自我对于解除现实世界对人性的克制压抑、对展现真实自我具有值得重视的积极意义。即使是“最自由”的虚拟自我也不能等同于本我。一方面,虚拟自我除去了现实社会中的矫饰和遮掩,在形式上回归本我;另一方面,又可能使人成为“双面人”,即虚拟自我与自我一并在虚拟世界的面具遮掩下,从而将本我彻底隐藏。最后,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是自我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二者之间也具有来源和结构上的同一性,以及互动交往中相互作用的统一性,即相互建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总而言之,无论是虚拟自我还是现实自我皆统一于总体的自我之中。第三部分是对虚拟人的讨论。通过对虚拟人的界定,探讨作为人的本质在虚拟空间中的载体的虚拟人是如何实现展开和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虚实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整体发展这一问题。首先虚拟人是指在一定物质条件和虚拟社会联系中,从事虚拟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有生命感性的、现实的虚拟存在,是人的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在虚拟社会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由、自觉和有意识的虚拟活动是人的实践本质在虚拟社会中的展开和发展,而虚拟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本质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总之,人的发展不能明显的区分为现实发展和虚拟发展。从发展场域而言,人的发展应转向虚实和谐发展。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也是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