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偏误分析

来源 :安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kongl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能愿动词一直是有争议性的一类词,各家对其定义、特点、范围等观点均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能愿动词在日常交际中不仅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每个词都具有多个不同义项。这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很难掌握好它们正确的用法。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针对能愿动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本体方面,而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运用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能愿动词“能”“会”“可以”为研究对象,首先总结概括前人对这三个能愿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从语义的角度归纳每个词的各个义项,对三个词意义相似的义项进行比对,分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并归纳出三者的句法使用特点;其次对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出的偏误语料进行归类,细化学习者出现的偏误类型,并以本体研究内容为基础进行分析解释;最后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产生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学习交际策略不当、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等,并针对上述原因尝试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可行性建议,以期对学习者正确掌握能愿动词的用法提供有益帮助。
其他文献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语法意义的表达需要更多地借助虚词,而介词作为介引处所、工具、对象等语义角色的虚词的一种,在汉语表达中不可或缺。汉语介词虽数量有限,但语法意义极其复杂,语法形式十分灵活。对象类介词作为汉语介词中数量最多、最复杂的次类,对于母语者而言,自然习得并顺利掌握其用法自不待言,但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要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并非易事。因为部分介词在同一个义项下的某种场景中可以互换使用
三七又名田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同名中药材三七是以植物三七的根部作为药用部分,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
期刊
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副词作为现代汉语中介于实虚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封闭词类,功能单一,意义复杂,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其在句中的有无以及所处位置都会对句意表达产生影响。副词不仅是汉语本体研究的重点,而且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作为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副词之一(高居第三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将之列为甲级词,并贯穿于汉语教学的初、中、高级阶段。“就”极为灵活的用法,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也日渐显著。口语课作为掌握汉语交际能力的快速通道,一直广受学习者的欢迎,而疫情的出现使得线上教学成为主流的教学形式,因此如何在线上实施汉语口语课的教学对于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道新的难题。笔者结合今年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势与玛拉工艺大学本土的汉语教学特点拟定了本选题,以2020级商业管理技术专业2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对《华语入门2》中的第三课
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图片、实物、音频、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营造出一种贴近学习者真实生活场景的教学环境,能够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眼前,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使学习者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汉语教师为学习者打造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语言环境,学习者宛如身在其中,引起其情感共鸣,从而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要学习的汉语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和
汉语作为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其介词的“介引”作用尤为重要,并成为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而“从”作为一个常用介词,不仅是本体研究的重点,而且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表现为:“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被列为甲级词,是初级汉语学习者必学的主要内容;“从”语法意义极其复杂、语法形式较为灵活,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率极高。我们选择介词“从”的偏
对外汉语综合课是一门集语言要素、语言技能、语言交际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课程类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综合课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中级阶段的教学对象为汉语言专业(本科四年制)二年级或同等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程》第三册(上)《好人难当》一课为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重要的教学语言点通过任务分解的方式进行线
“怎么”“怎样”“怎么样”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组谓词性疑问代词,与谓词有着相同的句法功能,可以充当谓语、状语、补语,甚至可以充当句子的宾语、定语或独立成分。谓词性疑问代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疑问,也能构成不要求听者用言语来反馈的反问句,还可以在陈述句中表示任指、虚指或不定指等。汉语中谓词性疑问代词的用法异同对于母语习得者而言尚且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自然难免会产出这样那样
疑问代词“什么”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其用法灵活、语义繁杂对汉语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很难掌握,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发展汉语》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发展”为核心理念,采取综合语言能力培养与专项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外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模式,其教学内容丰富,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具有系统性。学界对疑问代词“什么”的本体研究相对较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在整个施教过程中,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材的编写及选择都应具备科学性,以期收获最大的教学成效。汉语转折复句语义类型众多,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时会因为母语负迁移、语言规则的过度泛化等原因产生多种偏误。本文以《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收录的转折复句作为研究对象,在量化统计、梳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