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用白先勇这句话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学者们对“汉语危机”的关注与忧思正是恰到好处。“内忧”及“外患”的双重压力,使得汉语遭受到了空前的伤害,举目现在汉语的普遍应用,满是疮痍,“白话”成了毫无韵味、内涵的大白话、废话。贾平凹一方面倚靠文言写作传统,吸收古代文人语言文化之精髓和文言的神韵,使其语言具有浓重的中国气派;另一方面主动挖掘、开拓现代汉语言资源,通过各种尝试丰富汉语的表达力,来激活汉语的灵性,以“拯救汉语危机”。本文围绕“激活汉语言的灵性”这一角度来探讨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话语策略问题,这是人们也曾提及,但较少有系统研究的问题。贾平凹在汉语文学意识的自觉统摄下通过自己常流不断地创作,主要采用三种话语策略,不断地激活汉语言的灵性:其一,文人书面语,主要倚靠、承继文言文传统,运用文人书面语,生成带有中国古代汉语气派、韵味的话语方式。其二,乡村口头语,向民间借鉴、吸收,形成具有浓厚商州乡土气息的话语体系。生动描摹作者笔下“商州”的人情世貌,揭示出“商州”文化神髓。其三,都市大众语,吸收借鉴市井民众语言,捕捉市井气息,再现处于“夹缝”之中的生活现状与精神状态。贾平凹在其小说中创造性、灵活地运用文言书面语、乡村口头语、都市大众语三套话语形式,通过它们之间的冲突与交融,形成其小说语言中的“奇语喧哗”。正是,通过这多种话语之间的对话,他全面的、传神地描绘出当代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之间的生存形态和精神状态。贾平凹在文学语言上的孜孜追求是十分“自觉”的,他始终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坚持着对汉语特性的体认,把握语言生长变化的规律,与文学创作中各种语言的流俗保持持着妥当的距离,努力践行他重整体,重混沌,简中求丰富,素中求华丽,拙中求性灵的审美观念。他在文学话语建构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主体意识,于笔端自然流露出含蓄隽永、简洁凝练、质朴清新、“汉味”十足的灵动语言,用其长盛不竭的创作不断激活着汉语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