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由水、土、岩石、森林、大气等众多要素构成,其中,水、土、植被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面对经济飞速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以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备受关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川滇生态屏障区(以下简称屏障区),屏障区有着过滤、缓冲、庇护及水土保持的作用,能为一定区域的人们遮风挡雨、防风固沙,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为了维护屏障区的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估屏障区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和水土流失成为研究热点,对维持屏障区的良性循环及促进区域稳定发展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及ENVI软件分别对2010年、2015年该屏障区的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进行估算,分析了5年间的变化情况,并针对2015年屏障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做出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以地图形式表达,便于直观分析,可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决策提供参考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植被覆盖度估算: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及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该方法能较好的反应植被的生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屏障区整体植被覆盖度较好,两期相比略有下降趋势;据统计2010年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占地面积达167827 km~2,高覆盖率达86%;而2015年高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下降面积达45723 km~2,屏障区以中、高覆盖度为主,其覆盖率分别达31%、62%;区域的低覆盖、劣覆盖、水体均不足5%,由于人们对植被的开发利用大于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导致区域的植被覆盖呈现下降趋势。2.水土流失监测:本文基于地表覆盖数据及相关专题资料作为基础数据,运用CSLE土壤流失模型,在主要考虑水蚀作用条件下,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提取模型需要的土壤可蚀性因子、降雨量因子、地形因子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其次经过计算得到土壤侵蚀模数及侵蚀面积,最终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得到土壤侵蚀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屏障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处于轻度和微度状态,2010年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645.72 t/(km2·a),面积达34305.07 km2,年土壤侵蚀总量达1.26亿吨,区内微度和轻度的强度等级分别占据总面积的82.37%、13.72%;2015年平均侵蚀模数达481.22 t/(km2·a),土壤侵蚀面积为3.78万km2,土壤侵蚀比例为19.41%,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共占到土壤侵蚀总面积的93.21%;5年间土壤侵蚀面积仍然扩展了3463.07 km2,增加率达1.78%,但侵蚀的模数与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的面积均呈现减少趋势。3.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以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选取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权并计算归一化指数进而对川滇生态屏障区2015年生态环境状况做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屏障区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较好,指数主要在56~93之间变动,均值达69.99,均属于优良级别,其中评价为优有9个县(市),其余22个县均属于良。空间分布上,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优于西北地区,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递增的趋势,云南省生态环境状况优于四川省。总体而言,川滇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维持着良性循环,较适宜人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