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城市极端灾害频发,城市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大。灾害给城市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的程度与城市空间的承灾性紧密相关,避难空间是城市安全建设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应对灾害的重要保障。韧性理论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抵御灾害冲击的能力,韧性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趋势。因此,基于韧性理论,对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规划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先对系统论、韧性城市、综合防灾、灾害风险等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中的项目级课题“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下的课题三《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及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2016YFC05029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极端灾害频发,城市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大。灾害给城市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的程度与城市空间的承灾性紧密相关,避难空间是城市安全建设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应对灾害的重要保障。韧性理论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抵御灾害冲击的能力,韧性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趋势。因此,基于韧性理论,对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规划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先对系统论、韧性城市、综合防灾、灾害风险等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其次分析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和韧性综合防灾规划相关研究,总结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忽视系统性建设、不注重灾害全过程的规划应对、缺乏韧性理念下针对多种灾害类型的规划研究及对策差异化定制与实践。其次,在研究理论方面,本文按照系统论思路和韧性理念的内涵,遵循不同灾害和避难主体的差异性,分析不同避难行为对避难场所的不同需求,对系统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与之相对的韧性角度下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系统功能、要素与结构的应具备的韧性特征和能力;并剖析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系统运行机制,探讨不同阶段的韧性响应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系统功能、要素、结构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撑。在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方面,依据理论研究的内涵与结果,构建综合灾害评估—选址适宜评价—紧急避难选址——固定避难布局—中心避难优化—响应运行提升的思路流程和技术方法体系,以指导实证研究。然后,在实践方面,首先确定泉州主要灾害种类,再从单灾种风险分析评价入手,对多灾种进行耦合分析,最后全面综合分析多灾害情景下的后果,依据评价结果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选址适宜性评价。再进行固定避难场所的选址布局;结合固定避难场所布局结果和可达性分析对中心避难场所进行布局与优化;结合系统运行过程对应急响应能力进行评价与提升。最终,建构一个基于灾害类型多样、结合避难需求差异、顺应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运行规律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框架,弥补应急避难场所研究中系统性不强的缺点。探索不同灾种响应、不同层次应急避难场所韧性规划、不同阶段系统运行能力提升的整体流程,为综合应急避难体系的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空气源热泵系统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建筑供能技术,近年来在建筑供热供冷方面的市场占有量逐步增长,其中房间空调器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房间空调器在室内舒适性方面存在吹风感、噪声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热泵空调器用辐射型室内换热器。本文旨在定量研究辐射型室内换热器的供热供冷热舒适性,指导该换热器的板型
随着全球温度的日益升高,极端气候风险增加,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大挑战。城市区域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生态风险程度越来越明显。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核心,高的开发强度和人口的高度聚集,让中心区的热环境更加恶化,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如何改善城市热环境,实现街区环境品质提升已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存在缺乏综合考虑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形态优化研究,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管理结合不紧密,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年来城市暴雨、热浪、空气污染等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城市韧性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抵御和防范外界扰动的重要理论。尤其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之一,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韧
随着2018年12月1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下称2018版《标准》)的实施,城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布局从“半径覆盖”的传统方法,转向强调“步行可达”的社区生活圈建设。同时,大数据时代下多样化的城市开放数据获取途径和空间分析技术,为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布局优化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支持。面对配套设施布局的规划标准的转变,以及城市中心区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布局优化所面临的社区生活圈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体验型消费观念的推广,城市消费模式开始逐渐转变,并对传统商业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城区商业空间改造成为存量规划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旧城区商业空间改造研究大多停留在店铺业种业态与街道景观设施等层面,未能树立系统发展观,对商业建筑自身发展动力与其所处城市环境间的矛盾认识不足,对商业空间活力的提升效果有限。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意义在于通过探寻生态元在生态系
城市的发展带来人口的增长与用地的集中,往往形成高密度状态。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城市空间构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高密度城市特点的集中展现区域。因此,高密度城市常伴随着的空间拥挤、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居住空间中常有体现,如何实现高密度状态下居住空间宜居性的提升,对于我国旧城改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高密度城区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与住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海面温度和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台风灾害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极端气候灾害,其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已产生愈渐严重的威胁。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人口大量集中,使该区域在面对灾害时呈现出更高的脆弱性。对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研究及综合防风策略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破迫切与重要。论文选取台
在我国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四十年以来,社会经济水平、国家整体实力收获令人振奋的发展成果,同时与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体现在各类城市建设空间环境质量上的良莠不齐。空间塑造手法单一、建设质量缺乏细节、城市形貌刻板化、功能偏离受众等诸多问题成为高速发展语境下不能规避的问题。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高效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的手段,在促进城市建设品质优化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选取了城市景观中的微观层面城市天际线这一要素作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许多城市相继进入增存并行发展的时代,城市中心区往往呈现高密度、高强度、高复杂性的特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灾害威胁在城市中心区的复杂环境下更为凸显,如人口的高度聚集使其在面对地震等灾害时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避难疏散是城市防灾的关键一环,良好的避难疏散空间体系是人群灾时得以安全、快速疏散的重要保障,但城市中心区的复杂限制条件又使其在避难场所布局、疏散通道网络组织等方面受到极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