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汉语助动词“要”。首先讨论五种常用类助动词“要”的共时、历时来源及语义发展机制,其次从主观性角度研究意愿类助动词“要”和“想”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区别特征,再次从语气的角度考察可能类“要”和“能”,最后将汉语助动词“要”跟笔者的母语缅甸语中的相关助动词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
第一章是绪论。说明前辈和时贤们研究助动词和助动词“要”的研究状况、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背景、语料来源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常用类助动词“要”的共时研究。首先给助动词“要”和动词“要”进行划界,借助前贤们研究助动词和动词的标准,考察“要”的助动词性和动词性之间的差别和共性,用认知语言学家族相似性理论来解释二者的关系;接着以助动词“要”的“意愿类、必要类、可能类、估计类和将要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它们的共时情况,考察它们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认为它们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考察“要”的历时来源和语义发展机制。首先引用前贤的研究来证明“要”的历时来源及语法化过程;“要”从名词性演变到动词性,助动词“要”从汉代起发展到现在的演变过程。然后通过语义演变的机制试图探讨动词“要”到助动词“要”的语义分化以及助动词之间的发展过程。最后重新划分现代汉语助动词“要”的意义。
第四章从主观性角度比较意愿类“要”和“想”。主要讨论意愿类“要”和“想”的主观性差异。首先说明“要”和“想”的相关性,其次从主观的角度对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认知解释,最后从主观性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主客观差异、主观化和主观量的程度。
第五章为可能类助动词“要”和“能”的共时研究。首先分析“要”和“能”的相关性。通过替换分析,认为二者在基本意义上有限制,通过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的相关性比较低,但是各自都有可以表达“可能意义”的特点。然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区别和特征。
第六章探讨可能类“要”和“能”的语气功能。首先讨论汉语的语气研究概括。其次,通过标记理论来考察“要”和“能”的语气功能,考察二者在语气上的区别,然后考察二者和人称代词的关系。最后讨论二者的否定语气区分。
第七章将汉语助动词“要”与缅甸语对应的相关助动词进行对比。首先概述缅甸语助动词的总体情况,然后分析汉语助动词“要”和缅甸语相关助动词用法上的差异,再对比两种语言助动词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提出两种语言在助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和特点。
第八章为结束语。对前面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然后陈述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并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是绪论。说明前辈和时贤们研究助动词和助动词“要”的研究状况、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背景、语料来源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常用类助动词“要”的共时研究。首先给助动词“要”和动词“要”进行划界,借助前贤们研究助动词和动词的标准,考察“要”的助动词性和动词性之间的差别和共性,用认知语言学家族相似性理论来解释二者的关系;接着以助动词“要”的“意愿类、必要类、可能类、估计类和将要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它们的共时情况,考察它们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认为它们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考察“要”的历时来源和语义发展机制。首先引用前贤的研究来证明“要”的历时来源及语法化过程;“要”从名词性演变到动词性,助动词“要”从汉代起发展到现在的演变过程。然后通过语义演变的机制试图探讨动词“要”到助动词“要”的语义分化以及助动词之间的发展过程。最后重新划分现代汉语助动词“要”的意义。
第四章从主观性角度比较意愿类“要”和“想”。主要讨论意愿类“要”和“想”的主观性差异。首先说明“要”和“想”的相关性,其次从主观的角度对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认知解释,最后从主观性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主客观差异、主观化和主观量的程度。
第五章为可能类助动词“要”和“能”的共时研究。首先分析“要”和“能”的相关性。通过替换分析,认为二者在基本意义上有限制,通过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的相关性比较低,但是各自都有可以表达“可能意义”的特点。然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区别和特征。
第六章探讨可能类“要”和“能”的语气功能。首先讨论汉语的语气研究概括。其次,通过标记理论来考察“要”和“能”的语气功能,考察二者在语气上的区别,然后考察二者和人称代词的关系。最后讨论二者的否定语气区分。
第七章将汉语助动词“要”与缅甸语对应的相关助动词进行对比。首先概述缅甸语助动词的总体情况,然后分析汉语助动词“要”和缅甸语相关助动词用法上的差异,再对比两种语言助动词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提出两种语言在助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和特点。
第八章为结束语。对前面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然后陈述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并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