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助动词“要”的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hui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汉语助动词“要”。首先讨论五种常用类助动词“要”的共时、历时来源及语义发展机制,其次从主观性角度研究意愿类助动词“要”和“想”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区别特征,再次从语气的角度考察可能类“要”和“能”,最后将汉语助动词“要”跟笔者的母语缅甸语中的相关助动词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
  第一章是绪论。说明前辈和时贤们研究助动词和助动词“要”的研究状况、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背景、语料来源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常用类助动词“要”的共时研究。首先给助动词“要”和动词“要”进行划界,借助前贤们研究助动词和动词的标准,考察“要”的助动词性和动词性之间的差别和共性,用认知语言学家族相似性理论来解释二者的关系;接着以助动词“要”的“意愿类、必要类、可能类、估计类和将要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它们的共时情况,考察它们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认为它们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考察“要”的历时来源和语义发展机制。首先引用前贤的研究来证明“要”的历时来源及语法化过程;“要”从名词性演变到动词性,助动词“要”从汉代起发展到现在的演变过程。然后通过语义演变的机制试图探讨动词“要”到助动词“要”的语义分化以及助动词之间的发展过程。最后重新划分现代汉语助动词“要”的意义。
  第四章从主观性角度比较意愿类“要”和“想”。主要讨论意愿类“要”和“想”的主观性差异。首先说明“要”和“想”的相关性,其次从主观的角度对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认知解释,最后从主观性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主客观差异、主观化和主观量的程度。
  第五章为可能类助动词“要”和“能”的共时研究。首先分析“要”和“能”的相关性。通过替换分析,认为二者在基本意义上有限制,通过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的相关性比较低,但是各自都有可以表达“可能意义”的特点。然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区别和特征。
  第六章探讨可能类“要”和“能”的语气功能。首先讨论汉语的语气研究概括。其次,通过标记理论来考察“要”和“能”的语气功能,考察二者在语气上的区别,然后考察二者和人称代词的关系。最后讨论二者的否定语气区分。
  第七章将汉语助动词“要”与缅甸语对应的相关助动词进行对比。首先概述缅甸语助动词的总体情况,然后分析汉语助动词“要”和缅甸语相关助动词用法上的差异,再对比两种语言助动词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提出两种语言在助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和特点。
  第八章为结束语。对前面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然后陈述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并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分类词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特征,因此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目前,分类词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分类词普遍规律的探究正成为跨语言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壮语分类词语篇出现频率高,语义、句法功能发达,语用功能多样,有着极高的类型学价值。本文参照分类词类型学提出的分类词描写框架,全面详尽地描写壮语武鸣话的分类词系统,分析分类词语法、语义、语用及篇章层面的相关参项在武鸣话中的各种表现。  本文正文有五章,另有绪论和结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通过考察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之间的关系,揭示海派散文作为地域性都市散文的独特生产机制及其审美功能和文体特征,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虽然海派文学研究已成为显学,但学界多从海派小说角度切入,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派散文却相对忽视。海派作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表现了现代都市上海的真实风貌以及市民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念。研究海派散文,对于把握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深
李维桢(1547—1626)是明代“后七子派”后期的中坚,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称为晚明文坛盟主之一。特别是他数十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正处于晚明诗坛流派纷起、诗学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诗学思想与晚明诗歌创作、诗学思想的流变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晚明诗歌流变的一个标本。  本文从各个方面对李维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不仅对其思想、性格、心态、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其影响加以论述,还试
学位
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上生活着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等大约八万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内。在这一块位于高原的神奇土地上,在与周围大理南诏白族文化和藏族地区苯教、藏传佛教的相互影响下;在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创造出了光彩夺目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主要记载于用纳西族古代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千多卷东巴经籍中
学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穆时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由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强大作用,穆时英研究长期被忽视,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在人们对城市现代化的深切思考和对文学现代性的急切追求中,穆时英作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者,才重新走入文学研究的视野。  穆时英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双宾句与“把”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考察两类构式的基础上,通过双宾句和“把”字句的构式转换,试图找出汉语双宾句和“把”字句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而深化对汉语双宾句和“把”字句的研究。  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在本章中首先简介前人研究的情况,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范围,语料来源进行说明。  第二章是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研究。在本章中首先简介Goldberg的认知构
学位
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汉语表量词语和表量格式在不同句法结构或句法位置上,所呈现的量化表述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探究其内涵量性及相关的句法功能,从而表明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作者作为汉语非母语的研究者,作为一名留学生选择专题模式来研究相关的汉语量化问题。  第一章是绪论。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并介绍和本文有关的一些基础性理论和前人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讨论“X(一)点”与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