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上生活着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等大约八万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内。在这一块位于高原的神奇土地上,在与周围大理南诏白族文化和藏族地区苯教、藏传佛教的相互影响下;在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创造出了光彩夺目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主要记载于用纳西族古代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千多卷东巴经籍中。同时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积淀熔铸了纳西族人民的独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纳西族别具一格的世界观、生命观、道德伦理观和审美观。
本文从文化本身具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入手,以美学、舞蹈文化学、民族审美等视角出发,对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的东巴舞谱舞蹈所蕴含的独特美学价值进行探究。力图通过此研究发掘出纳西族先民在历史的进展中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文化演变的,由此发现纳西族人民的审美心理是如何从蛮荒时代进入相对比较理性和具备较完善的舞蹈文化审美体系的。
东巴舞谱从深藏的角落被发现以来,被国内外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并在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对它进行保护。但这不能保证它的具有生命力的持存。现在“活态”的舞谱主要被为数不多的老东巴掌握,一旦这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将直接威胁到东巴舞谱舞蹈的存在,东巴舞谱也将会成为无法识读的“死谱”,成为摆在博物馆的“化石”,失去鲜活的生命力。东巴舞谱舞蹈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显著动态表征,积淀着民族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传承以及独特的审美表现。在它之上记录着纳西族人民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和族群的审美取向,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保护东巴舞谱舞蹈的原始形态和在它之上承载的民族文化为现代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基础,而在发展的带动下,不断借鉴外部文化的有益之处,积极表达本民族在当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并满足人们独特审美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民族艺术文化的良性保护,为原始时期流传至今的东巴舞谱舞蹈实现在当代的重生,以自身特性反映纳西族人民的时代心声。
从文章的篇章安排来看,首先以介绍纳西族社会文化基本情况入手,并从民族渊源和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探究东巴舞谱舞蹈形成的基本框架和审美特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纳西族先民的文化心理特点;其次从研究东巴舞谱舞蹈审美萌芽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因素、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民间文化环境以及本土和外来宗教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讨东巴舞谱舞蹈审美意识的萌芽如何产生以及所具有的特征;再次深入探讨东巴舞谱舞蹈的审美形态之表现,从沉静敦厚、神秘幽厉、诗意栖息这三种审美形态的形成原因和体现方式出发,深入细微地挖掘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在如何保护和发展东巴舞谱舞蹈审美文化的基点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人类学舞蹈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研究东巴舞谱舞蹈的现代意义。
纳西族传统文化作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随着丽江旅游经济的开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与历史上发生过的古羌族迁徙、中原汉文化以及周边藏族、白族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发生的文化变迁不同的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现代“文化变迁”,特别是对纳西族独特的东巴文化的开发,使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带动丽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文化支柱的同时,如何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
论文从历史上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纳西族传统文化聚集地为中心场域,探讨在数次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纳西族不仅没有被淹没在异质文化的强大冲击之下,相反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纳西族传统文化发挥着她善于接受与熔铸的文化机制,不断充实自身。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状,对纳西族文化整体有个直接的把握。而作为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的东巴文化无论在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无不渗透着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异质文化的内容,但在以纳西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作为核心体系的保障下,使东巴文化未曾落入完全照搬其他民族文化模式的窠臼之中,而是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而与世瞩目。而在东巴文化庞大体系中的东巴舞谱舞蹈则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人文价值引起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在1983年在丽江召开的首届“东巴、达巴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相关学者在对东巴舞谱舞蹈作了学术考证后,确定这是具有学科体系性的且还在使用的古代舞谱,由此奠定了它在学术界的合法性地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旅游经济的助推下,东巴文化中的音乐、绘画、舞蹈等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开始得到开拓,甚至被称之为“东巴艺术”,成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标签”,并丰富中华民族舞蹈审美文化。
本文从文化本身具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入手,以美学、舞蹈文化学、民族审美等视角出发,对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的东巴舞谱舞蹈所蕴含的独特美学价值进行探究。力图通过此研究发掘出纳西族先民在历史的进展中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文化演变的,由此发现纳西族人民的审美心理是如何从蛮荒时代进入相对比较理性和具备较完善的舞蹈文化审美体系的。
东巴舞谱从深藏的角落被发现以来,被国内外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并在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对它进行保护。但这不能保证它的具有生命力的持存。现在“活态”的舞谱主要被为数不多的老东巴掌握,一旦这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将直接威胁到东巴舞谱舞蹈的存在,东巴舞谱也将会成为无法识读的“死谱”,成为摆在博物馆的“化石”,失去鲜活的生命力。东巴舞谱舞蹈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显著动态表征,积淀着民族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传承以及独特的审美表现。在它之上记录着纳西族人民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和族群的审美取向,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保护东巴舞谱舞蹈的原始形态和在它之上承载的民族文化为现代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基础,而在发展的带动下,不断借鉴外部文化的有益之处,积极表达本民族在当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并满足人们独特审美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民族艺术文化的良性保护,为原始时期流传至今的东巴舞谱舞蹈实现在当代的重生,以自身特性反映纳西族人民的时代心声。
从文章的篇章安排来看,首先以介绍纳西族社会文化基本情况入手,并从民族渊源和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探究东巴舞谱舞蹈形成的基本框架和审美特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纳西族先民的文化心理特点;其次从研究东巴舞谱舞蹈审美萌芽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因素、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民间文化环境以及本土和外来宗教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讨东巴舞谱舞蹈审美意识的萌芽如何产生以及所具有的特征;再次深入探讨东巴舞谱舞蹈的审美形态之表现,从沉静敦厚、神秘幽厉、诗意栖息这三种审美形态的形成原因和体现方式出发,深入细微地挖掘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在如何保护和发展东巴舞谱舞蹈审美文化的基点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人类学舞蹈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研究东巴舞谱舞蹈的现代意义。
纳西族传统文化作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随着丽江旅游经济的开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与历史上发生过的古羌族迁徙、中原汉文化以及周边藏族、白族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发生的文化变迁不同的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现代“文化变迁”,特别是对纳西族独特的东巴文化的开发,使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带动丽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文化支柱的同时,如何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
论文从历史上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纳西族传统文化聚集地为中心场域,探讨在数次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纳西族不仅没有被淹没在异质文化的强大冲击之下,相反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纳西族传统文化发挥着她善于接受与熔铸的文化机制,不断充实自身。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状,对纳西族文化整体有个直接的把握。而作为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的东巴文化无论在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无不渗透着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异质文化的内容,但在以纳西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作为核心体系的保障下,使东巴文化未曾落入完全照搬其他民族文化模式的窠臼之中,而是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而与世瞩目。而在东巴文化庞大体系中的东巴舞谱舞蹈则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人文价值引起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在1983年在丽江召开的首届“东巴、达巴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相关学者在对东巴舞谱舞蹈作了学术考证后,确定这是具有学科体系性的且还在使用的古代舞谱,由此奠定了它在学术界的合法性地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旅游经济的助推下,东巴文化中的音乐、绘画、舞蹈等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开始得到开拓,甚至被称之为“东巴艺术”,成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标签”,并丰富中华民族舞蹈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