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舞谱舞蹈美学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上生活着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等大约八万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内。在这一块位于高原的神奇土地上,在与周围大理南诏白族文化和藏族地区苯教、藏传佛教的相互影响下;在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创造出了光彩夺目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主要记载于用纳西族古代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千多卷东巴经籍中。同时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积淀熔铸了纳西族人民的独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纳西族别具一格的世界观、生命观、道德伦理观和审美观。
  本文从文化本身具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入手,以美学、舞蹈文化学、民族审美等视角出发,对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的东巴舞谱舞蹈所蕴含的独特美学价值进行探究。力图通过此研究发掘出纳西族先民在历史的进展中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文化演变的,由此发现纳西族人民的审美心理是如何从蛮荒时代进入相对比较理性和具备较完善的舞蹈文化审美体系的。
  东巴舞谱从深藏的角落被发现以来,被国内外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并在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对它进行保护。但这不能保证它的具有生命力的持存。现在“活态”的舞谱主要被为数不多的老东巴掌握,一旦这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将直接威胁到东巴舞谱舞蹈的存在,东巴舞谱也将会成为无法识读的“死谱”,成为摆在博物馆的“化石”,失去鲜活的生命力。东巴舞谱舞蹈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显著动态表征,积淀着民族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传承以及独特的审美表现。在它之上记录着纳西族人民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和族群的审美取向,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保护东巴舞谱舞蹈的原始形态和在它之上承载的民族文化为现代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基础,而在发展的带动下,不断借鉴外部文化的有益之处,积极表达本民族在当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并满足人们独特审美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民族艺术文化的良性保护,为原始时期流传至今的东巴舞谱舞蹈实现在当代的重生,以自身特性反映纳西族人民的时代心声。
  从文章的篇章安排来看,首先以介绍纳西族社会文化基本情况入手,并从民族渊源和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探究东巴舞谱舞蹈形成的基本框架和审美特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纳西族先民的文化心理特点;其次从研究东巴舞谱舞蹈审美萌芽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因素、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民间文化环境以及本土和外来宗教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讨东巴舞谱舞蹈审美意识的萌芽如何产生以及所具有的特征;再次深入探讨东巴舞谱舞蹈的审美形态之表现,从沉静敦厚、神秘幽厉、诗意栖息这三种审美形态的形成原因和体现方式出发,深入细微地挖掘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在如何保护和发展东巴舞谱舞蹈审美文化的基点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人类学舞蹈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研究东巴舞谱舞蹈的现代意义。
  纳西族传统文化作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随着丽江旅游经济的开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与历史上发生过的古羌族迁徙、中原汉文化以及周边藏族、白族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发生的文化变迁不同的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现代“文化变迁”,特别是对纳西族独特的东巴文化的开发,使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带动丽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文化支柱的同时,如何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
  论文从历史上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纳西族传统文化聚集地为中心场域,探讨在数次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纳西族不仅没有被淹没在异质文化的强大冲击之下,相反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纳西族传统文化发挥着她善于接受与熔铸的文化机制,不断充实自身。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状,对纳西族文化整体有个直接的把握。而作为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的东巴文化无论在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无不渗透着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异质文化的内容,但在以纳西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作为核心体系的保障下,使东巴文化未曾落入完全照搬其他民族文化模式的窠臼之中,而是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而与世瞩目。而在东巴文化庞大体系中的东巴舞谱舞蹈则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人文价值引起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在1983年在丽江召开的首届“东巴、达巴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相关学者在对东巴舞谱舞蹈作了学术考证后,确定这是具有学科体系性的且还在使用的古代舞谱,由此奠定了它在学术界的合法性地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旅游经济的助推下,东巴文化中的音乐、绘画、舞蹈等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开始得到开拓,甚至被称之为“东巴艺术”,成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标签”,并丰富中华民族舞蹈审美文化。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表现“文革”“伤痕”的儿童小说,与“文革”文学在叙事技法上具有一致性。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时,习惯于将“文革”的过失,归咎于“四人帮”等“坏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干扰和破坏。儿童小说中的“革命历史”题材叙事,与现实政治中的“拨乱反正”关系密切。“文革”结束后,一些儿童小说作家试图用对“革命历史”的叙事,回到“文革”前的认识逻辑和意识形态规范,并在1980年代逐渐走向了对“革命历
学位
分类词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特征,因此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目前,分类词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分类词普遍规律的探究正成为跨语言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壮语分类词语篇出现频率高,语义、句法功能发达,语用功能多样,有着极高的类型学价值。本文参照分类词类型学提出的分类词描写框架,全面详尽地描写壮语武鸣话的分类词系统,分析分类词语法、语义、语用及篇章层面的相关参项在武鸣话中的各种表现。  本文正文有五章,另有绪论和结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通过考察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之间的关系,揭示海派散文作为地域性都市散文的独特生产机制及其审美功能和文体特征,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虽然海派文学研究已成为显学,但学界多从海派小说角度切入,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派散文却相对忽视。海派作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表现了现代都市上海的真实风貌以及市民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念。研究海派散文,对于把握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深
李维桢(1547—1626)是明代“后七子派”后期的中坚,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称为晚明文坛盟主之一。特别是他数十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正处于晚明诗坛流派纷起、诗学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诗学思想与晚明诗歌创作、诗学思想的流变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晚明诗歌流变的一个标本。  本文从各个方面对李维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不仅对其思想、性格、心态、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其影响加以论述,还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