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由具体的意象生发而来的,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蕴涵着各种丰富的意象。目前已有许多针对唐诗英译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迅速兴起的以帕尔默为代表的文化语言学,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将文化因素纳入意象研究,归纳出了理解意象的基本原则。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唐诗中意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总体介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以及它的核心概念:意象。帕尔默认为,美国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具有内在的联系,但缺乏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而认知语言学则缺少必要的文化因素,两者互补结合而成的文化语言学对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诸多语言现象更具解释力。帕尔默在定义文化语言学的“意象”概念时引用语言学家RonaldA.Finke曾提出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知觉对等原则、空间对等原则、转换对等原则、结构对等原则,认为可将其作为理解意象的基础。同时,他也阐述了自己对这些原则运用到语言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解。第二章介绍了“意象”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流变,对比了中西文论之意象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唐诗的意象十分丰富,意象的分类方式也多种多样。袁行霈教授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意象、社会生活意象、人类自身的意象、人的创造物意象、人的虚构意象。本章举例说明了以上五类意象在唐诗中的具体反映。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可能性。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人类进行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成果,它主张在文化范畴中研究语言和意象,语言、文化、意象三者相互依存,人们要理解语言必定离不开意象的构筑,但不同的文化可能造就不同的意象,因此需要更多的跨文化理解与容忍。这一点与翻译的目的十分契合:作为一种跨文化行为,翻译就是要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促进文化与民族之间的交流。随后,笔者以帕尔默对理解意象的四个原则的认识出发,分析了所选唐诗的英译本中意象再现的得与失。第四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提出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得出的启示与建议。文化语言学理论为唐诗的意象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要求译者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追求意象在译语中的再现,尽量保持原诗中意象的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