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按照“分子设计”的思想,设计合成了五个系列的含氮五元杂环化合物,和3个基于菲并[9,10-d]咪唑结构的环金属铱配合物,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综述了有机电致发光的材料的基本概况。阐述了该领域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了其优势与不足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此外还阐述了发光机理和基本的器件结构。并对产生不同颜色色光的材料结构进行了分类,从而引出本文从合成新发光材料角度着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以新的合成方法制备了2-取代苯并噻唑系列杂环小分子配体,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给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产物经过了1HNMR,13C NMR,IR和MS确证表征,并由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部分化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第三章采用了对环境友好的酸性离子液体子N,N,N-三乙基-1,3-丙磺酸内酯-硫酸(1:1)(即[TEAPS]HSO4)为催化剂,分别设计合成了2,4,5-三取代-1H-咪唑系列和1,2,4,5-四取代咪唑系列杂环化合物,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给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产物经过了1H NMR,13CNMR,IR和MS确证表征;第四章:采用了对环境友好的酸性离子液体N,N,N-三乙基-1,3-丙磺酸内酯-硫酸(1:1)(即[TEAPS]HSO4)为催化剂,分别设计合成了2-取代-1H-菲并[9,10-d]咪唑系列和2-取代-1-苯基-菲并[9,10-d]眯唑系列杂环化合物,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给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产物经过了1H NMR,13C NMR,IR和MS确证表征,并由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度计对部分化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第五章借助“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4-二甲氨基吡啶(即DCC/DMAP)”催化体系,设计合成了两个双个新化合物:1,3-双(4,5-二苯基噁唑-2基-)苯和2,6-双(4,5-二苯基噁唑-2基-)吡啶,产物经过了1H NMR,13C NMR,IR和MS确证表征,并由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度计对二者的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第六章设计合成了三个基于2-取代-1-苯基.菲并[9,10-d]咪唑结构的新型金属铱配合物,产物经过了1H NMR,MS确证表征,并由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度计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金属铱配合物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在263~265nm,最大PL发射波长在450~478nm之间,发射半峰宽在50~80nm之间,是一类性能优良的蓝光发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