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FLC基因的研究——杨树FLC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小黑杨PnFLC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成花诱导途径研究得已经很清楚,拟南芥FLC (Flowering LocusC)基因在成花诱导途径中处于枢纽位置,是春化途径和自主途径的关键基因,FLC上调表达可以抑制下游基因SOCl和FT的表达,从而抑制开花,反之FLC下调表达促进开花。杨树是否也存在着和拟南芥相似的成花途径,杨树中FLC基因的功能和开花的关系如何,有待于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如下研究:(1)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杨树全基因组中鉴定了FLC基因家族的13个基因成员,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13个基因的蛋白序列都具有MADS-box家族典型的M结构域,一些基因还分别具有I、K、C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PtrFLC-10(745710)和PtrFLC-11(678188)位于scaffold上,其他11个基因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表达聚类分析表明,每个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具有差异性。(2)筛选出拟南芥早花突变体flc植株的纯合体21株,该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早花约7天,此突变体SALK103719.45.30.x被敲除的基因FLC (Genebank Accession:NM121052)与杨树FLC基因家族中的PtrFLC-13(758707)编码的蛋白相似度达49%,以PtrFLC-1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出小黑杨中的PnFLCl基因,全长726bp,与PtrFLC-13仅存在3个碱基的差异,在蛋白序列上完全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该基因在花芽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茎、叶,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春化作用处理后,该基因在根、茎、叶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下降。(3)成功构建pET52b-PnFLCl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BL21菌株后,确定了融合蛋白的最佳诱导温度为30℃,最佳诱导时间为8h。用此重组质粒制备得到的多克隆抗体与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杂交,检测抗体具有特异性。(4)用酶切、连接方法构建了pROKⅡ-PnFLCl植物过表达载体,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RNAi抑制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后,进一步将两种质粒分别转化至农杆菌EHA105,保存阳性单克隆,为下一步杨树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刘易斯·卡洛尔(Lewis Carroll),英国作家查尔斯·勒托维奇·道奇逊(1832年~1898年)的化名,不仅写出了不朽名作《艾丽丝漫游仙境》,而且在他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拍摄了大量
本文对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特点、药剂筛选和林间试验以及接种松材线虫和注药后植株体内保护酶活性变化这3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补充营养寄主的种类对松墨天牛
2007-2009年对黑龙江大豆蚜田间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6月中旬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开始在田间出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7月未至8月初蚜量达到高峰期,9
PRIMARY synovial chondromatosis is a rare condition in which foci of cartilage develop in the synovial membrane of joints,bursae and tendon sheaths.It typically
随着园林行业中经济、绿色、环保及生态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彩叶植物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尤其是具丰富色叶色的彩叶树种植物.当前我国市场上该彩叶树种依旧稀缺,尤
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3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和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26年生长白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性状、材性性状、树干平
本研究选取兰州市南北两山四个绿化树种: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 Nakai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青杨(Populus cathayana)为实
本文采用精密位移控制技术,高精度非接触温度测量,自整定温度控制及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标准黑体全自动检测,给出实验结果 In this paper, precision displacement control te
以东北地区20个种源的水曲柳为试验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20个种源的遗传相关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分析水曲柳三个种源试验地的7年生幼林的生长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