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北京市延庆县清泉堡飞播林区和柏木井飞播林区分别设不同密度和立地质量的典型样地对飞播油松林群落植物区系组成、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对10年、17年和25年飞播油松林,半阴坡、阴坡飞播油松林,飞播油松林、蒙古栎林、飞播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山杨林和人工植苗油松林五种不同类型林分生长状况、地被、土壤和林内环境因子,共计40个研究指标进行观测,并对不同密度飞播油松林内环境因子进行观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飞播油松群落水平呈块状分布、垂直成层现象明显。由于栎类的竞争能力比油松强,而油松在密林中难以更新,油松最后可能会被栎类或其它阔叶树种代替。飞播油松林可能还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2)飞播油松林群落植物在属的分布上较为均匀,优势属不明显。在共计68属的分布类型中,以温带类型最多,占总数80.88%,与本区植物区系及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相吻合(3)通过定量研究,建立了不同年龄(10a、17a和25a)、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地被-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指出地被-土壤-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通过对环境因子定量研究,以环境异质性理论和能量理论相结合对不同年龄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内物种多样性差异性进行了解释。(4)通过对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地被、土壤和环境质量的定量研究提出了飞播油松林的合理间伐时间应该在10a到17a之间。(5)通过对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林内地被、土壤和环境质量的定量研究提出对阴坡飞播油松林间伐力度应高于半阴坡飞播油松林。(6)指出空气湿度垂直方向变异系数、日变化变异系数,光照均值,湿度均值可作为不同密度飞播油松林环境因子的重要评价指标。随着密度降低,飞播油松林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逐渐升高:1830株/hm2(0.807)〉4100株/hm2(-0.119)〉8000株/hm2(-0.689)。(7)建立了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地被-土壤-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发现未经过任何人为干扰的飞播油松林内地被、土壤和环境综合质量明显低于其他林分(-0.779),而山杨次生林(0.553)和人工植苗油松林(0.454)综合得分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