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衔接手段视角下的汉日对比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0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过程中,篇章的衔接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译文虽然语法正确但读起来并不通顺,使读者难以快速理解文章内容。主要原因就是译文没有达到目的语的语篇标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好不同语言篇章构成的异同就变得十分必要。而衔接作为篇章的有形网络最具有对比性。因此,本文选择了夏目漱石的《哥儿》及林少华(2013)、刘振灜(1987)两个汉译本做语料,通过统计汉日平行篇章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这两类衔接手段的使用频次,考察汉日语言在同一语篇语境下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同时对两个汉译本也进行对比,试讨论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转换衔接手段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明确中日两种语言系统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特点,由此进一步分析如何转换衔接装置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特点。日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作为衔接手段通常会用“零形式”,即省略对文脉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回指。而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出现频率则远高于日语。此外两汉译本在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策略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比林译本,刘译本更倾向把第三人称代词“明示化”,但过多的“明示化”容易产生冗长感。林译本则通过对第三人称代词有选择的译出或省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特点。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通过前后文脉明确原文中零形式的人称代词所指人物后,进一步考虑目标语的衔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人称代词表现形式。其次,本文对日语篇章衔接中极为重要的指示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文脉指示代词コ?ソ(近指?远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两种语言表现出不完全对应性。近指翻译成汉语后对应的一致性更高,多数可译为“这、此”。远指较为复杂,译成汉语时有向近指转换的倾向。这与汉语通常用近指来回指上文的特点有关。根据庵功雄的研究,日语的近指在文脉中多用于和话题关联度较高的事物,翻译时对于能够确定的名词通常省略指示代词。远指在日语中则被授予篇章意义的功能。从译文来看能够唯一确定的名词也会省略指示代词。此外通过引入“一项名词”以及动词的“必要格成分”的概念,可以看出省略掉原篇章的指示代词利用词汇的语义特点也可以保证译文篇章的衔接性。最后,日语的指示代词除了指物以及上下文之外,还可以用于指人以及日语中没有的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说日语的人称代词体系并不发达,但指示词体系则更为发达。因此译者不能直接套用原文本的衔接手段,应该使每个元素的连接尽可能符合目标语言的特征和规范。
其他文献
随着英语的普及,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为更多人所关注。它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则
针对洗衣机双缸薄壁大型塑料件,利用Pro/P lastic Advisor进行充型模拟,确定最佳进胶点数量与位置,按照理论模型进行了流道尺寸计算。基于Pro/E软件,进行三维热流道浇注系统
在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党员管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党员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滞后、整合能力不强以及软弱涣散等诸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以信息为基础、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的战略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四个方面的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长期与短
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平面几何关于三角形的理论也最为成熟。三角形的特殊点有许多奇妙的性质,它如同人的眼睛一样,是三角形“心灵”的窗口。特殊点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
4月20日,由博世发起的国内最大规模的清洁柴油技术首轮巡演在京成功落下帷幕,在当天的收官活动现场,博世通过柴油车拖动集装箱、节油体验、清洁尾气展示、加速性能及弯道试驾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元素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提升。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的发展愈迅猛,随着而来的风险也就愈大,其中企业财务风险是最应该
企业的发展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企业只有实现良好的发展,取得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基业长青,但员工的任务绩效低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客观外部环境,如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