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目标背景下中国住宅建筑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现控制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小于2℃的目标,“巴黎协定”提出了通过国家自主贡献(INDC)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框架,这需要各个国家和行业相互协同应对挑战。建筑能耗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领域,其运行阶段所消耗的能源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重要原因,也是威胁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住宅建筑能耗占中国建筑领域总能耗的62%,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下,住宅建筑能耗在未来会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空间尺度的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建模已经成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变化目标决策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背景和需求,本研究围绕住宅建筑能源消费侧的终端能耗活动、能源供给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和集中供热系统三者的节能减排潜力以及相应的协同和权衡效应等科学问题,以能源为关联核心,采用复合性跨学科方法开展住宅建筑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研究,为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评估方法和定量依据。具体开展为以下工作:(1)针对碳减排目标下住宅建筑能源消费侧终端能耗活动脱碳路径预测的不确定性,本研究提出了住宅建筑领域在省级尺度分配国家减排目标的分析框架,同时建立了适用于预测住宅建筑能源消费侧终端能耗活动脱碳路径的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模型(MOOU),分别从政策机制和模型角度支持碳减排稳健决策。在MOOU模型基础上,以能源为关联核心计算脱碳路径的环境协同效应(PM2.5和SO2)。将分析框架和MOOU模型应用到中国四个不同气候区的九个省级区域,深入分析2010-2030年间13种节能减排措施在省级尺度对INDC的贡献和环境协同效应。结果发现:黑龙江、辽宁、北京的住宅建筑总体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但九省住宅建筑制冷能耗碳排放会持续增加。中国北方省份PM2.5和SO2排放下降明显,其中黑龙江、辽宁、山东在2030年的减排绝对量分别达到21-237 Kt和1.3-2.8 Mt。此外,中国北方省份住宅建筑的减排潜力主要依靠建筑热工性能的提升和供热能源结构的改进,而中国南方省份主要依靠电器的能效提升。减排措施效果的差异导致中国南方省份在实现住宅建筑领域省级尺度INDC目标的风险高于中国北方省份。(2)针对住宅建筑能源供给侧可再生能源电力(风能和太阳能)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隐含能源、环境、经济足迹,政策制定者需要从耦合和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其权衡效应以实现更为系统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方案。因此,本研究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生命周期的能源-环境-经济耦合足迹高维多目标优化模型,用于模拟住宅建筑领域脱碳路径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优化控制策略和其生命周期中隐含能源、环境、经济足迹的权衡效应。优化结果发现:在应用风能和太阳能电力实现山东省城市住宅建筑碳排放达峰情景中,在2030年共需要建造25111MW和27519MW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太阳能和风能电力在生命周期共消耗了 1.0E+9GJ的能量和8.2E+13RMB的投资消费,同时产生1.3 E+8t CO2 eq.的全球变潜能值(GWP),3.8 E+8t SO2 eq.的酸化潜力(AP),2.2 E+8t PO4 eq.的富营养化潜力(EP),1.4 E+7t C2H4 eq.的光化学臭氧合成潜力(POCP),2.7 E+7t 1,4-DB eq.的人体健康损害潜力(HTP)的环境影响。权衡效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分别为碳减排效益与生命周期碳排放之间的权衡,和能源、环境、经济足迹之间的权衡。其中,以2030年碳减排效益为参考量,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在生命周期中的二氧化碳减排效益回收期为5.5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生命周期能耗、GWP、AP、EP与POCP、HTP、投资成本之间存在权衡效应。(3)针对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驱动因素、以及环境污染物(CO2,SO2,NOx)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和权衡效应,本研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从能耗强度、供热能源结构、产热技术结构、供热面积、人口等角度出发,建立了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驱动因素模型和环境协同权衡效应模型。此外,针对集中供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入Tapio方法建立了建筑集中供热能耗(DHEB)和经济的脱钩模型。通过中国北方15个集中供热省份和京津冀区域案例分析发现:2004-2016年期间,供热面积效应和人口效应是DHEB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效应是削减DHEB的最主要驱动力。燃煤比例效应和供热锅炉比例效应在2004-2008年间呈正面效应,2008-2016年间为负面效应;而燃气比例效应和热电联产比例效应在同一时间段内呈现相反的贡献状态,这与中国“煤改气”和“淘汰高污染锅炉”政策高度相关。我国DHEB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主要脱钩状态表现为弱脱钩,意味着中国集中供热系统的发展不再依赖于高能耗。各驱动因素对环境污染物的贡献不同,能源强度效应、燃煤排放因子效应、燃油排放因子效应、燃气排放因子效应、燃油比例效应、供热锅炉比例效应在削减CO2、SO2、NOx排放存在协同效应。供热面积效应、人口效应、热电联产比例效应、燃气比例效应在增加CO2、SO2、NOx排放存在协同效应;燃煤比例效应存在权衡效应,在CO2、SO2增加的同时NOx减少。
其他文献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具有膜结构的囊泡,大小约为30-150 nm。外泌体中含有宿主细胞来源的多种蛋白质、DNA、编码以及非编码RNA、脂质等物质,它与肿瘤的形成、生长、转移以及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外泌体已经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关于外泌体的膜结构快速精准分析检测技术十分有限,制约外泌体科研与临床研究,本论文提出以外泌体膜作为分析对象,开展了其荧光分析以及荧光成像方法的研
含硫聚合物是指主链重复单元中至少含有一个硫原子的一类高分子聚合物。硫原子特有的高摩尔折射率、易极化性、以及强配位能力等性质赋予了含硫聚合物优良光学、化学耐受性、热学以及吸附重金属离子等性能。因此,含硫聚合物在光学元件、电子电气、粘结剂以及吸热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已开发出了多种含硫聚合物,如聚硫醚、聚硫代酯、聚硫代碳酸酯、聚二硫聚合物、聚亚硫酸酯等。然而,硫原子较强的配位能力以及
含油污水来源广泛,污染物成分复杂。传统的隔油-气浮-生化处理工艺虽然可以去除含油污水中的浮油和分散油,但对油滴粒径小、物化性质稳定的乳化油和可生化性差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不佳。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的优点,在含油污水深度处理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乳化油粘附性强、易受压形变,导致传统分离膜污染严重且油滴易穿透膜孔。此外,含油污水中通常还包含表面活性剂、缓蚀阻垢剂等溶解性
TiAl合金与Ti3SiC2陶瓷的复合构件和复合材料,可将TiAl合金的轻质高强与Ti3SiC2的耐高温、耐中子辐照、耐腐蚀和抗氧化的优异性能相结合,在航空航天和核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TiAl合金与Ti3SiC2陶瓷异质材料间的高质量扩散连接,是制备TiAl/TbSiC2复合构件和复合材料的关键。但由于TiAl合金与Ti3SiC2陶瓷之间存在显著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其扩散连接接头中极
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通信服务被转移到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内部,形成了软件定义的网络功能虚拟化系统,也使得保障该系统的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现有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该系统的子部分切入,将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虚拟网元的资源分配、控制平面的请求分配、数据平面的链路故障检测以及数据平面的传输路径追踪。本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在虚拟网元的资源分配方面,本文提出
膜分离作为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净化和污水处理领域。传统膜分离技术存在膜污染严重、膜的渗透性与选择性互相制约等问题。碳纳米材料具有原子级光滑的表面和高比表面积,采用碳纳米材料构建的分离膜有望获得远高于传统分离膜的水传输特性和分离能力。而且碳纳米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通过电辅助与膜分离技术的耦合能进一步增强膜性能,为解决膜分离技术的瓶颈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目前碳纳米材料分离膜的制备过
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聚酰胺(Polyamide,PA)为代表的高性能热塑性工程塑料及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近年来在汽车工业、机械装备、电子电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短纤维增强和连续纤维增强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形式。短碳纤维(Shortcarbonfiber,SCF)增强复合材料易于成型加工复杂
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飞机机翼覆冰对其正常工作带来严重的干扰问题。沿面介质阻挡放电(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作为一种新型的除冰技术,由于能耗低、响应快和良好的除冰性能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但SDBD及其除冰的等离子体过程、放电模式转变和物理效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脉冲SDBD及其除冰过程的等离子体
“三公”调度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调度原则,其要求电量计划的制定和各发电厂商的电量执行进度均满足“三公”要求。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大用户直接交易为主的“市场电”比例的逐年增加,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愈加复杂,电能交易计划作为其基础和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亟需开展新形势下理论方法研究。然而,目前“三公”调度始终缺乏具有理论基础且被公认的公平性指标作为支撑,且已有的年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也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