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冷泉来源真菌构巢曲霉和绳状篮状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陆续从海洋来源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数量庞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天然来源的化合物大多具有特殊的化学骨架结构特征并且生物活性多种多样,不但能够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这些新颖的结构骨架或化合物还可能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极端生存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深海冷泉来源的微生物由于适应特殊的生长环境,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其生物种类和代谢产物的化学类型多样性丰富,发现具有应用价值、结构新颖化合物的几率更高。因此,本研究选取冷泉微生物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冷泉特殊环境中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多样性,发现活性较好的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开发备选的先导化合物,以丰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来源。本论文通过分离冷泉来源的样品得到真菌菌株,经过系统筛选,最终选定中国南海冷泉沉积物来源的真菌构巢曲霉SD-531(Aspergillus nidulans SD-531)和绳状篮状菌SD-523(Talaromyces funiculosus SD-523)两株真菌,对其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分子结构鉴定和相关生物活性的探索。规模发酵产物的系统分离工作综合运用了多种层析技术和制备方式作为分离手段,以TLC和HPLC作为检测手段,共有效分离并鉴定了34个单体化合物,发现4个新结构,结构类型涵盖了硫代二酮哌嗪、过氧化物、氧杂蒽酮、混源萜等。从真菌构巢曲霉SD-531(A.nidulans SD-531)中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AK1*-AK28),之中有4个为新化合物,包含3个硫代二酮哌嗪类次级代谢产物(AK1*-AK3*)和1个过氧化物类次级代谢产物(AK4*)。从绳状篮状菌SD-523(T.funiculosus SD-523)中分离得到6个已知化合物(TF1-TF6)。对获得的部分单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抗细菌、抗真菌以及抗肿瘤细胞活性测试。其中构巢曲霉SD-531中分离得到的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AK1*-AK3*和AK5-AK7具有良好的抑制肺癌细胞株Huh 7.5的活性,IC50介于0.25-19.0μmol/L之间。AK1*-AK19对11株细菌和8株真菌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AK5、AK8和AK10的抗菌活性较为广谱且效果显著。本论文通过对冷泉真菌规模发酵产物的系统分离及鉴定,获得了结构新颖的代谢产物,丰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多样性,并对其相关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深海冷泉微生物的有效发掘和应用方式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其他文献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控制了印度洋和太平洋间的水体与热量交换,显著影响着现代印太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环境,且在过去的区域水文条件演变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ITF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的研究多限于末次冰期,对其在多个冰期旋回中的演变缺乏认识。帝汶海是ITF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之一,本研究利用位于ITF帝汶海出口处的IODP363航次U148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我们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海,然而,海洋用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不容忽视,而目前针对海洋钢材腐蚀的研究多数是在室内或者是近岸进行实验,对于钢材在实际海域中的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在海洋的分布是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和规律性,是否可以应用空间插值,目前尚未有透彻的实际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黄海和东海作为研究区,以Q235低碳钢、45#中碳钢、X80管线钢、E
在全球变暖和北极放大的大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气候指示因子,海冰的储量和覆盖范围对北极地区的反照率、大气与海洋之间的通量交换、淡水循环以及全球温盐环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海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海冰输出是控制北极海冰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受到大气强迫的控制作用,气旋是北极重要的局地大气活动形式,与北极海冰输出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是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滤食性动物,身体表面具有无数小孔,通过水在体内不断流动,完成呼吸、摄食、排泄、生殖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钙质海绵尽管种类数较少,仅有七百余种,占已知海绵物种的5%,但其分布范围广阔,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海区的钙质海绵物种丰富,但尚未进行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和近年来采集于渤、黄海
pH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因子,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生理调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陆地还是水生生物经常会经历pH的波动。海洋酸化,酸雨及其导致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化都会导致生物体生存环境的pH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模式动物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作为动物模型,通过线虫响应不同pH环境的表型实验及转录组分析,为探究生物体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秀
当今社会,海洋经济贸易得到飞快的发展,海上进行的人类活动增多,为了贸易便利或者是人们的人身安全,那么水下的信息就要求更加精确。黑潮延伸体是西北太平洋的一支高温高盐的强劲的西边界流,其变化,特别是黑潮延伸体的变化对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海水温度是表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性质的基本的海洋要素,是众多反映海洋气候环境特征的水文指标其中的一个。研究清楚黑潮延伸体海域的海洋温度的结构、时间空间
贻贝广泛分布于深海冷泉、热液及近海环境,环境适应性较强。贻贝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生成碳酸钙矿物介壳,保护内部软体组织。贻贝介壳作为一种生物矿物,矿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敏感记录生存环境。前人研究焦点集中在生物矿化的机制及介壳的微观结构等方面,传统技术手段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会对介壳造成损害。激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分子指纹”光谱,其具备原位无损、无需样品预处理、多组分探测
西太平洋具有复杂的三维海洋环流结构。表层流和次表层流的系统是三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整个大洋质量守恒、热量平衡以及气候预测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以往观测资料有限,热带西太平洋海流研究主要基于水文资料(温盐密),研究其季节到年际变化等,无法知晓西太环流的季节内变化。近几年来,直接测流资料发现季节内变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流变化中占有很大的贡献。研究季节内变化能量来源是来自大气强迫还是来自海洋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最近50年内大洋中的氧逸失了 2%左右,由此导致大洋区最小含氧带不断扩张,同时在近岸海域发现的低氧区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对全球大洋氮循环的研究发现,大洋输入和输出的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氮会通过多种氧化-还原作用生成为N2或N2O从大洋中流失。尽管大洋低氧区被认为是发生氮流失的最主要区域,但到目前为止对低氧区内氮的转换过程和影响因素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探索氮在低氧环境中
海山因其独特的地形构造和特殊的水文环境已经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山为海洋微生物分布、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但是目前对海山区脱氮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本论文通过涂布平板法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区14个站位水体样品和1个生物样品(海绵)中可培养脱氮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此外,采用多相分类的手段对4株潜在的海洋细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