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pH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因子,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生理调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陆地还是水生生物经常会经历pH的波动。海洋酸化,酸雨及其导致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化都会导致生物体生存环境的pH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模式动物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作为动物模型,通过线虫响应不同pH环境的表型实验及转录组分析,为探究生物体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秀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H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因子,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生理调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陆地还是水生生物经常会经历pH的波动。海洋酸化,酸雨及其导致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化都会导致生物体生存环境的pH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模式动物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作为动物模型,通过线虫响应不同pH环境的表型实验及转录组分析,为探究生物体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秀丽线虫对pH有宽广的耐受范围(pH 3.13~11.33),但随着pH的下降,产卵时间有所延迟,在酸度很低的条件下(pH 2.93),不能正常生长繁殖。我们以秀丽线虫正常NGM培养基pH 6.33为对照组,根据生长发育表型试验产生的差异选择pH 4.33,pH 3.13,pH 2.93作为酸度胁迫处理组。通过转录组分析,我们发现当pH下降到4.33时,秀丽线虫表皮合成和结构完整性所必需的基因col,dpy,nas和ptr的表达上调;当pH下降到3.13时细胞色素P450通路基因(cyp,gst,ugt和ABC转运蛋白基因)以及核激素受体基因nhr表达上调;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20家族基因表达下调。2.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相对于秀丽线虫酸性pH耐受范围较窄,当pH从5.92下降到5.33时(目前L.marina在实验室最佳生长条件的pH为5.92),发育减慢,但可以产卵繁殖;当pH下降到4.33时,L.marina无法长成成体。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当pH从5.92下降到4.33时,L.marina大量脂肪酸β-氧化通路基因表达上调;表皮相关基因nas和ptr,细胞色素P450通路基因,C型凝集素基因和HSP70家族基因表达显著升高。3.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L.marina对酸性pH胁迫的响应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表皮合成与细胞色素P450通路基因的表达上调是秀丽线虫响应酸度胁迫的两个主要自我保护策略。L.marina则主要通过脂肪酸β-氧化,同时细胞色素P450通路基因,表皮相关基因等共同参与响应过程。秀丽线虫在pH 3.13时能够长成成体并且可以产卵繁殖,而L.marina在pH 4.33时无法长成成体,我们推测产生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与秀丽线虫相比,L.marina基因组中的细胞色素P450通路基因发生了显著缩减,进而对酸性环境导致生理紊乱而积累在其体内的有毒物质的代谢能力减弱,所以表现的更不耐酸。细胞色素P450通路可能是线虫响应和适应极端酸性环境的关键通路。我们在线虫中发现的系统应答酸性pH胁迫调控模式,为理解生物能够在不断变化的pH环境中生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我们的数据结果也会为筛选和识别生物有机体响应和适应酸性pH胁迫的关键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西菲律宾海是全球海-气和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之一,是全球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因而在研究区域的源-汇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菲律宾岛弧是西菲律宾深海碎屑沉积物的主要源区,然而对于其碎屑沉积物的沉积特征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缺少可供物源对比研究的基础数据;对于岛弧物质向深海输入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也缺乏清晰的认识。2006年“国际海洋全球过去气候变化(IMAGES)”MD155航次在
大陆边缘盆地是大陆风化剥蚀产物的主要沉积汇,是揭示风化-碳埋藏过程和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研究基于南海东北部台西南盆地TWS-1和珠江口ZK20岩心沉积物的AMS14C测年、陆源物质堆积速率、粘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学特征、粒度参数、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碳-总氮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等的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期23 ka BP以来以来台西南盆地沉积物源、硅酸盐风化和陆源有机碳埋藏的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通过对TWS-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作为最典型、研究最多、腐蚀性最强的微生物,其引起的腐蚀行为与其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有密切关系。本论文针对传统的生物膜内SRB活性测定方法无法区分材料表面生物膜内SRB和溶液中游离SRB的代谢活性差异,以及难以在现场大规模应用的问题,通过制备两类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化学微探针,构建了基于SRB代谢活性特征物质特异性选择识别的
大陆裂解是威尔逊旋回中的重要一环,其裂解结构和控制因素是国际研究的前沿。大陆裂解的模式主要分为单剪和纯剪两个端元模型,近年来顺序断层的发育也被用于解释不对称性被动陆缘的形成机制。南海张裂陆缘形成于新生代,具有规模小、年龄小和保存完整的优点。其中,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陆缘宽度最大,洋盆规模最小,破裂时间最晚,共轭陆缘结构保存最为完整,是研究大陆裂解结构及控制因素的最佳区域。本次研究利用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南
本文基于MITgc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式针对印尼海区设置高分辨率数值实验,模拟再现了2002年1月至6月该海区环流情况。分析结果表明,MITgcm能够模拟出印尼海区的环流情况,对印尼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形态进行了详细刻画,龙目、翁拜、望加锡等海
随着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探测技术的进步,海山地貌特征分析已成为海底地貌学中的研究热点,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目前对海山地形地貌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程度,鲜有对海山的粗糙度及多尺度特征的讨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本研究对位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脊上的平顶海山M4进行了地貌学分类,并应用频谱分析和多重分形去趋势扰动分析(MFDFA)方法对其粗糙度及多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平顶海山M4具有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控制了印度洋和太平洋间的水体与热量交换,显著影响着现代印太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环境,且在过去的区域水文条件演变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ITF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的研究多限于末次冰期,对其在多个冰期旋回中的演变缺乏认识。帝汶海是ITF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之一,本研究利用位于ITF帝汶海出口处的IODP363航次U148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我们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海,然而,海洋用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不容忽视,而目前针对海洋钢材腐蚀的研究多数是在室内或者是近岸进行实验,对于钢材在实际海域中的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在海洋的分布是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和规律性,是否可以应用空间插值,目前尚未有透彻的实际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黄海和东海作为研究区,以Q235低碳钢、45#中碳钢、X80管线钢、E
在全球变暖和北极放大的大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气候指示因子,海冰的储量和覆盖范围对北极地区的反照率、大气与海洋之间的通量交换、淡水循环以及全球温盐环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海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海冰输出是控制北极海冰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受到大气强迫的控制作用,气旋是北极重要的局地大气活动形式,与北极海冰输出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是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滤食性动物,身体表面具有无数小孔,通过水在体内不断流动,完成呼吸、摄食、排泄、生殖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钙质海绵尽管种类数较少,仅有七百余种,占已知海绵物种的5%,但其分布范围广阔,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海区的钙质海绵物种丰富,但尚未进行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和近年来采集于渤、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