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区可培养脱氮细菌多样性及4株海洋新菌的分类鉴定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z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山因其独特的地形构造和特殊的水文环境已经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山为海洋微生物分布、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但是目前对海山区脱氮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本论文通过涂布平板法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区14个站位水体样品和1个生物样品(海绵)中可培养脱氮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此外,采用多相分类的手段对4株潜在的海洋细菌新种进行分类鉴定。从卡罗琳海山区14个站位水体样品分离到343株脱氮细菌,从1个生物样品(海绵)中分离到9株脱氮细菌,这些菌株隶属于3个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38个属,62个种。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31株,占分离总菌株的94%,分布在α-变形菌纲(138/331,42%)和γ-变形菌纲(193/331,58%)。根据海水样品采样深度不同,对不同生物区脱氮细菌分布分析,上层区(0 m≤水深≤200 m)162株、中层区(200 m<水深≤1000 m)125株、深海区(1000 m<水深≤4000 m)51株、深渊区(水深>4000 m)5株。其中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拉布伦茨氏菌属(Labrenzia)和海旋菌属(Thalassospira)菌株在四个生物区都有分布,甚至可以在水深5603 m的环境中生存,表明这三个属菌株对海洋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4株海洋新细菌的分类鉴定结果如下:(1)TP462T菌株为海默氏菌属(Rheinheimera)的一个新种,属于革兰氏阴性(G-)菌,杆状,且端生鞭毛,具有运动性,生长温度范围为4-47℃,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生长盐浓度范围为0-4%(w/v)Na Cl,最适盐度为2-3%。细胞主要脂肪酸为C17:1ω8c、summed feature 3(包括iso-C15:0 2-OH和/或C16:1ω7c)和C16:0;极性脂包含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和两种未知的脂(Lipid,L1-2)。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与海默氏菌属已发表种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JA3-B52T相似度最高为96.8%,DNA G+C含量为48.7 mol%。命名为Rheinheimera marina。(2)S1-10T菌株为栖海面菌属(Aequorivita)的一个新种,属于G-菌,杆状,没有运动性,兼性厌氧,氧化酶呈阴性,过氧化氢酶呈阳性,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最适p H为9.0;最适盐浓度为1%(w/v)Na Cl。极性脂包含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两种氨基磷脂(Aminolipid,AL1-2)、两种糖脂(Glycolipid,GL1-2)、一种磷酸糖脂(Phosphoglycolipid,PGL)和三种未知的极性脂(Lipid,L1-3);主要呼吸醌类型为甲基萘醌6(MK-6)。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与栖海面菌属已发表种Aequorivita viscosa 8-1b T相似度最高为97.7%,DNA G+C含量为34.6 mol%,与该属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Aequorivita viscosa CGMCC 1.11023T的is DDH值和ANI值分别为15.4%和75.7%。命名为Aequorivita sinensis。此外,对Vitellibacter属的两个种V.todarodis和V.aquimaris的分类地位重新进行了厘定,将它们重新归为栖海面菌属,命名为Aequorivita todarodis和Aequorivita aquimaris。(3)TP390T菌株是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一个新种,属于G-菌,杆状,兼性厌氧,滑动运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盐浓度为1%(w/v)Na Cl,最适p H为6.0-7.0。细胞主要脂肪酸为iso-C15:0和iso-C15:1 G;主要呼吸醌类型为MK-6,极性脂包含一种糖脂(Glycolipid,GL)、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四种未知的氨基磷脂(Aminolipid,AL1-4)和六种未知的极性脂(Lipid,L1-6)。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与黄杆菌属已发表种Flavobacterium jejuense EC11T相似度最高为97.8%,DNA G+C含量为31.2 mol%,与该属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F.jejuense KCTC 42149T的is DDH和ANI值分别为22.60%和80.01%。命名为Flavobacterium profundi。(4)TP-CH-4T菌株是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的一个新属,属于G-菌,不产孢子,没有运动性,严格好氧,在2216E培养基上菌落呈橘色。生长温度范围为4-37℃、盐浓度范围为1-4%(w/v)Na Cl,并且生长需要海盐。细胞主要脂肪酸为iso-C15:0和summed feature 1(包括C13:0 3-OH和/或iso-C15:1 H);主要呼吸醌类型为MK-6。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与黄杆菌科假卓贝尔属模式种Pseudozobellia thermophila KMM 3531T相似度最高为95.1%,其次与鞭毛单胞属模式种Flagellimonas flava A11T菌株相似度为93.9%,DNA G+C含量为44.5mol%。提出新属名为Pelagihabitans,该新属模式种命名为Pelagihabitans pacificus。
其他文献
随着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探测技术的进步,海山地貌特征分析已成为海底地貌学中的研究热点,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目前对海山地形地貌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程度,鲜有对海山的粗糙度及多尺度特征的讨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本研究对位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脊上的平顶海山M4进行了地貌学分类,并应用频谱分析和多重分形去趋势扰动分析(MFDFA)方法对其粗糙度及多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平顶海山M4具有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控制了印度洋和太平洋间的水体与热量交换,显著影响着现代印太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环境,且在过去的区域水文条件演变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ITF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的研究多限于末次冰期,对其在多个冰期旋回中的演变缺乏认识。帝汶海是ITF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之一,本研究利用位于ITF帝汶海出口处的IODP363航次U148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我们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海,然而,海洋用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不容忽视,而目前针对海洋钢材腐蚀的研究多数是在室内或者是近岸进行实验,对于钢材在实际海域中的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在海洋的分布是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和规律性,是否可以应用空间插值,目前尚未有透彻的实际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黄海和东海作为研究区,以Q235低碳钢、45#中碳钢、X80管线钢、E
在全球变暖和北极放大的大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气候指示因子,海冰的储量和覆盖范围对北极地区的反照率、大气与海洋之间的通量交换、淡水循环以及全球温盐环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海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海冰输出是控制北极海冰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受到大气强迫的控制作用,气旋是北极重要的局地大气活动形式,与北极海冰输出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是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滤食性动物,身体表面具有无数小孔,通过水在体内不断流动,完成呼吸、摄食、排泄、生殖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钙质海绵尽管种类数较少,仅有七百余种,占已知海绵物种的5%,但其分布范围广阔,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海区的钙质海绵物种丰富,但尚未进行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和近年来采集于渤、黄海
pH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因子,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生理调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陆地还是水生生物经常会经历pH的波动。海洋酸化,酸雨及其导致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化都会导致生物体生存环境的pH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模式动物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作为动物模型,通过线虫响应不同pH环境的表型实验及转录组分析,为探究生物体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秀
当今社会,海洋经济贸易得到飞快的发展,海上进行的人类活动增多,为了贸易便利或者是人们的人身安全,那么水下的信息就要求更加精确。黑潮延伸体是西北太平洋的一支高温高盐的强劲的西边界流,其变化,特别是黑潮延伸体的变化对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海水温度是表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性质的基本的海洋要素,是众多反映海洋气候环境特征的水文指标其中的一个。研究清楚黑潮延伸体海域的海洋温度的结构、时间空间
贻贝广泛分布于深海冷泉、热液及近海环境,环境适应性较强。贻贝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生成碳酸钙矿物介壳,保护内部软体组织。贻贝介壳作为一种生物矿物,矿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敏感记录生存环境。前人研究焦点集中在生物矿化的机制及介壳的微观结构等方面,传统技术手段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会对介壳造成损害。激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分子指纹”光谱,其具备原位无损、无需样品预处理、多组分探测
西太平洋具有复杂的三维海洋环流结构。表层流和次表层流的系统是三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整个大洋质量守恒、热量平衡以及气候预测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以往观测资料有限,热带西太平洋海流研究主要基于水文资料(温盐密),研究其季节到年际变化等,无法知晓西太环流的季节内变化。近几年来,直接测流资料发现季节内变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流变化中占有很大的贡献。研究季节内变化能量来源是来自大气强迫还是来自海洋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最近50年内大洋中的氧逸失了 2%左右,由此导致大洋区最小含氧带不断扩张,同时在近岸海域发现的低氧区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对全球大洋氮循环的研究发现,大洋输入和输出的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氮会通过多种氧化-还原作用生成为N2或N2O从大洋中流失。尽管大洋低氧区被认为是发生氮流失的最主要区域,但到目前为止对低氧区内氮的转换过程和影响因素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探索氮在低氧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