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及其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目前,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主要采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醇、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和抗炎药物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不适合长时间服用、临床顺应性较低、且无肾脏保护作用。黄芩苷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广泛的药理作用和较低的毒性,具有开发为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药物潜能。因此本文首先研究体外黄芩苷对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抑制作用;后在动物模型上研究了黄芩苷对高尿酸血酸症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建立尿酸钠晶体(monosodium urate crystal,MSU)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并对黄芩苷抗尿酸钠晶体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作用进行研究。(1)采用体外紫外吸收动力学的方法探究了黄芩苷对XOD抑制作用,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黄芩苷对XOD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黄芩苷能一定程度抑制XOD的活性,且对XOD是混合性抑制作用;分子对接表明,黄芩苷能与XOD的活性中心结合,阻止底物次黄嘌呤或黄嘌呤进入活性中心,从而抑制XOD的活性。(2)采用酵母膏联合氧嗪酸钾制备小鼠高尿酸血症肾病模型,探究了黄芩苷对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尿酸水平(P<0.05或P<0.01)、尿素氮、肌酐水平(P<0.05,P<0.01);能显著降低小鼠肝脏的XOD活性(P<0.01);黄芩苷中、高剂量能显著降低小鼠肝脏系数(P<0.05,P<0.01);黄芩苷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肾脏和脾脏系数(P<0.05,P<0.01);黄芩苷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肾脏表面白色斑点面积;黄芩苷各剂量组均能减少肾皮质区的炎症反应、肾小管紊乱、肾小球肿大、肾小管空腔的蛋白样内容物、肾细胞坏死以及肾脏纤维化。(3)采用NRK-52e细胞为研究对象,以细胞形态、上清液乳酸脱氢酶、NO、TNF-α、IL-1β的含量为评判指标,建立了MSU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探究了黄芩苷对尿酸钠晶体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乳酸脱氢酶的释放(P<0.05);组能显著减少NO的分泌(P<0.05,P<0.01);能显著抑制TNF-α、IL-1β的含量(P<0.05或P<0.01);黄芩苷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中ROS的水平。综上所述,黄芩苷能抑制XOD的活性,抑制尿酸生成,降低高尿酸血症肾病小鼠的血清尿酸水平,并能显著改善小鼠肾功能,降低小鼠肾脏在外观和病理层面的损伤。黄芩苷通过减少乳酸脱氢酶、NO、TNF-α、IL-1β的分泌,抑制细胞凋亡、降低细胞ROS水平,从而抑制尿酸钠晶体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