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田火灾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我国煤田火区分布范围广、火灾程度严重,煤火不仅烧毁大量煤炭资源,而且严重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煤火向深部演化过程中,高温致使煤岩体形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田火灾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我国煤田火区分布范围广、火灾程度严重,煤火不仅烧毁大量煤炭资源,而且严重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煤火向深部演化过程中,高温致使煤岩体形成热破坏裂隙,裂隙场为维持煤岩体燃烧提供了供氧及排气通道,使得火区燃烧中心沿煤层走向进一步往深部发展。井下煤体内部裂隙发育程度直接影响漏风量,从而决定了火灾的发展程度。火区裂隙主要为煤岩体原生裂隙、热破坏裂隙和烧空区应力转移引发裂隙,深部地质条件良好的煤层原生裂隙不发育,且火区发展初期烧空区应力转移引发裂隙较弱,热破坏裂隙成为火区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研究热损伤煤体孔裂隙发育特性及相应的渗流特性,推动对火区热破坏裂隙演化规律的认识,并对火区治理提供一定指导。本文围绕煤田火区煤体开展了单轴力学、劈裂、电镜扫描、压汞、渗流及程序升温实验,采用COMSOL5.0软件模拟了煤体温度场分布特征,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分析了煤体热损伤机理,并根据采空区火灾发展过程分析了热损伤对煤自燃火灾发展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采用新SANS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及相应劈裂磨具开展了热损伤煤体的单轴压缩实验和劈裂实验,煤体热损伤温度范围为25℃~300℃。研究发现,高温处理后煤样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分为25℃~100℃、100℃~200℃、200℃~300℃三个特征温度区域;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破坏模式由劈裂破坏变为劈裂拉伸组合或剪切拉伸组合破坏。采用电镜扫描及压汞实验对热损伤后煤体孔裂隙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升高,煤体内部孔裂隙演化存在明显规律。随着温度升高,煤样表面孔裂隙系统发生改变。裂隙数量及长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裂隙率及裂隙宽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300℃之前,热破裂是裂隙产生扩展的主要原因;随着温度升高,煤样表面孔隙由相互独立到逐渐连通,最后形成孔隙团,且尺寸及数量不断增加。煤样内部孔隙连通性先增后减,之后增加。随着温度升高,煤体孔隙率整体呈增加趋势。热损伤使煤体内部微孔表面变得更为粗糙,不光滑程度明显提高。采用渗流装置对热损伤后煤体进行了渗流实验研究。测试发现,在较低有效应力状态下,随着温度升高,煤样渗透率呈现先增再减,之后增大的趋势;在较高有效应力状态下,随着温度升高,煤样渗透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煤样渗透率随氮气压力的升高呈现减小趋势,这是滑脱效应造成的。通过计算得出,25℃~200℃时,随着温度升高煤样的绝对渗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滑脱因子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均裂纹半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说明其滑脱效应先逐渐明显后逐渐减弱。通过煤样程序升温实验对热损伤后煤的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COMSOL5.0软件模拟了热量在煤体中传导时煤体温度场分布特征,结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结果分析了煤体热损伤机理,并根据采空区火灾发展过程分析了其对煤自燃火灾发展过程的影响机制。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发现热损伤后煤样的氧化性增强;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升至同样的温度,第一次热损伤煤样所需时间较长,第一次热损伤和第二次热损伤煤样升至300℃时温度空间分布特征相差不大。煤体热损伤改变了煤的孔裂隙结构、力学性质及渗透特性,即改变了火区边缘的裂隙场及风流流场,从而使煤自燃火灾向深部发展。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现场防火工作的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大样本病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全面总结广东省名中医周大桥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独到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且可行的中医诊疗思路。方法: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周大桥教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案,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本)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周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证候规律、药物关联规则以及核心
本文以壮族民间故事题材的动画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情感化理念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深入挖掘和梳理壮族民间故事,尝试将壮族民间故事当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等融入到动画创作当中。同时,通过对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探究,试图将情感化设计理念与壮族民间故事关联起来,创作带来民族风格倾向的动画。探索情感化设计在壮族民间故事题材动画创作应用的规律,研究壮族民间故事在动画创作中的设计要素与情感化处理方法,
网络的发展和运用使得网络的交往变得十分的快捷,网络信息呈现了快速的扩散趋势,在网络信息中各种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可能会对网络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高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高中生对于外界信息获取的渴望越来越高,但高中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其社会经验和社会辨别力还较弱。在网络信息的充斥下,各种信息出现了交流,影响到了高中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随着网络的发
目的:本文以制何首乌(Radix Po lygoni multiflora praeparata)为研究对象,在制何首乌化学成分的研究基础上,将传统经典方法与现代分析技术相结合,提升制何首乌质量标准,并进行制何首乌饮片质量等级评价标准研究,为制何首乌饮片的质量等级标准制订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方法:1.采用正相硅胶、ODS反相硅胶层析法、LH-20凝胶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制何首乌70%乙醇提
填筑用红黏土的改良,主要通过添加石灰、水泥等碱性材料来实现,但由于在现场拌和时,石灰和水泥等碱性稳定材料很难均匀拌和入填筑材料内部,只能附着在土团的表面,导致改良效果不甚理想。同时,室内试验采用的填筑用土,根据各规范要求严格限制了土粒尺寸,致使稳定材料在室内试验研究与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表现出一定的性能差异。并且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红黏土呈弱酸性的特点易与碱性改良材料发生互损效应,使其耐久性劣化,对工程
目的:制定紧张型头痛患者报告结局指标评价量表初稿,对量表初稿的性能进行考核,用于在中西医领域中对紧张型头痛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指南及国际药物经济学和成果研究学会(ISPOR)制定的PRO量表设计方法,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收集紧张型头痛患者关于在紧张型头痛发病、治疗过程中所关注的症状、疗效等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定义所需要测量的概念,设置测量维度与条目,形
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建筑用房、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砂子,河沙资源日益枯竭。各个地区工程多用河沙,而大量工程对河沙的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地质地貌被破坏。由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控,对工程来说砂子的成本也将提高。因此大量学者研究了沙漠砂用于建筑细骨料来代替河沙以减少对河沙的需求和依赖。新疆地处西域,新疆沙漠砂资源丰富,便于开采,沙漠砂混凝土由此产生。然而由于沙漠砂比表面积大,搅拌混凝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前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方法:我们收集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0日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a S
随机问题广泛出现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的许多领域([1,2,13,54]).随机微分方程(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DE)是描写随机现象的一种常用工具([23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文化日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医的治疗方法逐渐为全世界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传统中医文化书籍的翻译有利于传播与推广中医药文化,也是提高中医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了《古代中医健康智慧》第六章作为翻译文本,主要介绍了古代养生的理念方法和古代经典医学书籍的思想精华,提供了许多有效改善生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