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活力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村公路网络布局建设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农村公路网络是农村地区出行的载体,在农村公路体系中,乡道和上等级的村道所占比重最多,是农村区域内出行的主要基础交通设施,本文中将这两种公路统称为乡村公路。因此,在干线路网规划方案确定的情况下,各乡镇应统筹规划,在配合干线路网规划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乡村公路的合理布局完善辖区内的路网结构,以提高乡村路网的可达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分别利用空间距离、时间和费用三种方式评价了农村路网结构的可达性。在评价中,综合考虑了农村地区道路基础条件,各建制村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等。并根据农村地区出行方式的特点,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相比于小汽车出行,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优势明显。随着路网布局过程的进行,小汽车出行的可达性提升较为显著。(2)三阶段路网布局优化框架。第一阶段改造严格按照既定路网的干线公路规划要求,对路网进行布局,分析了改造前后路网各项可达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指出了进一步需要提升路网的连接性和密度;第二阶段改造通过对距离可达性的优化,得到乡村公路布局方案,有效提升了路网的连接性。在优化模型的计算当中,利用“凹凸性”方法与遗传算法,解决了路段交叉的判断问题,提升了计算效率:第三阶段改造首先需通过人口、经济和功能完备性指标三方面因素的分析,结合重要度模型确定了路网各节点的重要度排序和层次划分,并对重要节点进行布局优化,提高了重要节点的可达性。在节点重要度的基础上,评价了各路段的重要度,根据路网各路段重要度的分布情况,对重要度较差的路段进行布局优化。(3)结合所提出的农村布局规划方法,根据河北黄骅市齐家务乡的实际情况对其2020年的路网做出布局规划,并分析所提出的乡村公路布局规划方案效果。在规划方案确定后,又以年为时间单位提出了两种实施方案,其中方案A通过节约工程时间和工程费用的角度出发,为规划者提供了进一步改造的余地。方案B将部分路段进行了升级,充分利用了建设资金,使得路网的时间可达性和费用可达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农村公路网络规划布局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