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文化因素的编排与导入策略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是国内普遍使用的中级水平汉语教材,在主题式编写思路下,教材的篇章、生词、注释和练习中都出现了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存在于汉语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化内容,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可以用来理解汉语思维、帮助使用汉语展开交际的汉文化底蕴。学好文化因素不仅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更能为大多数留学生群体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打下重要基础,因此针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针对《登攀——中级汉语教程》中文化因素的编排及其导入策略展开了研究。研究可以分为统计、调查和结论三大部分。在统计部分中,本研究概括总结了前人对于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策略的定义与分类,划分了两大类文化因素、四小类交际文化因素、六小类知识文化因素,以及六种文化因素导入策略,然后依据划分标准对《登攀》教材展开统计分析;在调查部分中,本研究展开了有关汉语学习者文化因素偏好的问卷调查以及有关学习经验的访谈调查,对汉语教师就教材使用和教学经验展开访谈调查。在对相关统计和调查进行分析总结后,本研究发现统计结果和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即学生所偏好的、教师认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策略与《登攀》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策略存在偏差。针对这一矛盾,本研究在结论部分中提出:中级汉语教材在编排文化因素时,应选择有时代性的文化内容、均衡文化因素的数量、系统性编排各种类文化因素;在导入文化因素时,应提供充分的相关信息,同时注重文化的趣味性和比较性;在进行文化因素教学时,汉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适当人为干预文化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时尽可能创设较为真实的文化环境。本研究希望通过以上发现与观点为日后中级汉语水平综合课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以及汉语文化因素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其他文献
日本最早的物语文学作品《竹取物语》中混杂着诸多佛教、道教用语,佛道两教对《竹取物语》可谓影响颇深。这一点已被众多典故考证相关先行研究指出,但大多研究亦止步于此。因此,本论文以富于宗教要素的“天人”形象为切入点,从宗教色彩最浓厚的《辉夜姬的升天》一章展开,对《竹取物语》中佛道两教的的存在形式和受容程度进行了考察,探究了从中国传去的佛道两教在《竹取物语》所发挥的反衬人类、人间真情美好的作用。《竹取物语
埃及著名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1931-2021)一生创作了《妇女与性》(1972)、《零点女人》(1976)、《伊玛目之死》(1987)等五十多部作品,其中体现的追求解放的女权意识和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给世界文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阿拉伯世界,萨阿达维长期受到了文坛、政界诸多人士的口诛笔伐,她的作品在埃及本土屡遭封禁,她本人也被冠以叛教的罪名,遭到宗教法庭的审判,不得不流亡异国,旅居异乡数十年。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民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研究民艺对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柳宗悦和张道一的民艺思想和理论作为中日民艺思想的主要研究对象,从民艺的定义、民艺的性质和价值以及民艺的美学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对中国民艺发展和传承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均提倡应该重新审视民艺在艺术史上占有
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民间酝酿出一种独特的实用文体——佛教造像记。在二百年的发展中,它成为了民众自我表达的窗口,也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本文从整体把握佛教造像记于北朝兴盛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构成,在此前提下,探究造像记的文体特征与文本内容,将造像记融入北朝文学的整体发展中,对其文本进行本位研究。内容主要讨论文体的相关性来源,文本的句式运用、典故来源、时空环境的塑造,以及与
本文使用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印尼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学习者进行汉字书写偏误调查与研究,了解印尼学习者经常产生的汉字偏误类型,了解学习者使用的汉字学习策略,了解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困境,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教师使用的汉字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搜集的汉字偏误语料来源是学习者平时上课的语料,如作业、听写、练习及考试卷。使用该搜集方法可得到大量的样本,
在现代汉语中,否定相对于肯定而存在,汉语中否定表达大部分要依靠着“不”和“没”这两个否定副词表达,而且这两个副词语义比较相近,是二语学习者最容易出现混淆的词语之一。随着国别化汉语教学研究的兴起,我们可以发现对亚洲国家以及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偏误研究越来越多,但对匈牙利语这样的小语种国家的研究比较稀有,几乎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匈牙利学生习得“不”和“没”的考察,进一步了解匈牙利学生的习得过程,了解他们
本文以“单独”类词语为研究对象,包括“只”“单”“仅”“单独”“独自”“仅仅”“孤单”“孤独”“寂寞”“孤零零”等10个词。通过BCC语料库检索这类词语后所加成分,分析检索数据,结合相关语料作为例证,我们发现“单独”类词语后所加成分比较多样,但每个词语又有自己的特点。在句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多本词典对“单独”类词语的理性义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不同词语的语义侧重点,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类
惯用语口语色彩浓,一般用于口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惯用语在汉语母语者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出现频率很高。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色彩浓厚的惯用语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尤其是汉语口语类教材,本来更应该要真切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但很多使用频率较高的惯用语却并未被吸收到教材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之一,教材的编排直接影响“教”和“学”的过程。
“不”和“没”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也是外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出错较多的词,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中介语语料库中包含韩国汉语学习者“不”“没”相关否定结构语料的调查分析,对韩国汉语学习者“不”“没”相关否定结构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本论文共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对“不”和“没”否定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本文研究
本文抽选出了汉语教材《成功之道》初级阶段的七本教材中可以带名词宾语的汉日同形动词,分别使用汉语母语者语料库和日语母语者语料库对汉日同形双音节动词V+N动宾搭配进行了对比考察。具体来说,我们从语料库中提取与动词共现的名词宾语,将名词的意义范围参照《同义词词林》进行分类,总结了汉语和日语的典型V+N搭配模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日本汉语学习者语料库中汉日同形动词V+N搭配的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其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