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江汉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然而其地下水中的砷(As)浓度超过了中国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0.01 mg/L。约73500名居民接触到受污染的地下水,是造成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区域内施肥、畜禽养殖、季节性灌溉、农村面源污染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有机质与地下水中砷存在潜在关联性,但有机质对砷释放及迁移影响的关键过程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针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30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3133); 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9ACA15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汉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然而其地下水中的砷(As)浓度超过了中国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0.01 mg/L。约73500名居民接触到受污染的地下水,是造成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区域内施肥、畜禽养殖、季节性灌溉、农村面源污染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有机质与地下水中砷存在潜在关联性,但有机质对砷释放及迁移影响的关键过程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浅层高砷地下水系统中有机质介导下砷释放及迁移的关键过程与作用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野外采样(湖北江汉平原仙桃市沙湖试验场)、室内实验、测试分析,着重研究江汉平原地下水系统中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砷、铁、有机物及微生物的类别进行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对有机质的响应、有机质调控下砷的微生物氧化还原及迁移行为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差异性分析。通过对砷的赋存形态、荧光溶解有机物(DOM)、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一系列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垂直分布,以此了解当地地下水中有利于砷在含水层中的迁移和转化的因素。结果显示As(Ⅲ)、Fe、Mn、TOC、SO42-和NO3-与深度呈负相关,而As(Ⅴ)和As(Total)与深度无相关性,也与DOM种类和含量无关。沉积物中高浓度的砷会抑制了细菌的代谢活性,从而降低了荧光DOM的产生和消耗,且富砷层沉积物中的TOC和DOM含量较低。硫酸盐还原菌可以将硫酸根转化为S2-,从而促进砷的溶解和固定。沉积物中砷的随深度变化的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FeOOH、-COO-和FeAs S。微生物群落也随深度变化,Novosphingobium和Brevibacillus在沉积物剖面图中表现出相对较高丰富度。模拟地下环境,以葡萄糖、胡敏酸和富里酸为外来有机质,以此研究不同外来有机质和土著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下沉积物中砷释放的影响。并结合XPS、XRD、XAFS、SEM-EDS及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研究砷迁移转化的机理。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在本土微生物和外来有机质共存时,砷的迁移更活跃。且葡萄糖为外来有机质时,反应25 d体系中砷释放浓度最高,最高浓度为348μg/L其中三价砷浓度为277μg/L约占总砷浓度的60%。外来有机质与土著微生物群落(Clostridiaceae)共存时,通过溶解和破坏铁氧化物生物结构促进砷向液相的转移。在此过程中,砷通过有机质的降解转化为不稳定的中间体(As2S3,As2S5和As S)。这些新成果为砷污染场地的修复和风险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外来有机质引入以后对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系中游离在液相的微生物和附着在固体颗粒上的微生物都会消耗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而且富里酸类物质消耗量大于腐殖酸类物质。外来有机质加入后,微生物的主要代谢通路为代谢、疾病和组织系统通路。而主要的代谢产物主要为脂质和类脂分子化合物。胡敏酸组中共筛选出106种差异性代谢物,其中8-Hydroxyondansetron和1,2,3,5,6,8-Hexathionane显著上调,富里酸组中三萜类化合物、有机杂环化合物、苯基丙酸类和苯环型化合物明显上调表达,而甘油磷脂和甘油脂类两种代谢物质显著下调表达。土壤提取有机质组中羧酸及其衍生物和三萜类化合物明显上调表达。
其他文献
调制方式自动识别主要应用于频谱监测、电子对抗、认知无线电和自适应通信等非合作通信场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导致信号调制方式识别的难度增加。传统的调制方式识别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通信的要求,本文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的研究中,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的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深度学习中三种经典的神经网络模型(CNN、Res Net、Dense Net)在调制方式识
钻探是常用的勘探方法,具有精度高、直观性强和适应面宽等优点。电法勘探是广泛应用的物理勘探方法。因此,如何把钻探和电法勘探这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钻探的点线探测扩展到钻孔周围平面和三维立体的地质信息,是应用前景广的物探课题。基于以上目的,在本实验室开发的阵列电极法随钻探测仪基础上,为解决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反演分析,研发阵列电极法的随钻地质探测的云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本文通过对物探和钻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为庞大的巨型走滑断裂带,全长2000余公里。该断裂带在山东和江苏省内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沿安丘—莒县断裂活动。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和公元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分别发生在该断裂的安丘—莒县断裂段和莒县—郯城断裂段。莒县—郯城断裂段作为公元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一直广受关注。现有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遵循特征地震模型,大地震复发间隔为3000-35
费-托合成是一种利用Fe、Co或Ru等催化剂将合成气(H2和CO)催化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其中钴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长链烃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常被分散于载体上,用于提高钴物种的分散度,进而提高催化反应的活性、稳定性或者改善催化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因此载体的种类、孔道结构、表面酸碱性以及表面的电学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质对催化反应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本论文以TiN为载体,探讨了钴物种的负载量,粒径大小和还
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FBDD)在过去十年中发展日益成熟,其基于结构导向的优化或活性片段之间的合理组合策略极大地推动了药物发现从偶然发现、机遇筛选到针对性选择、合理性设计的转变。与其它药物发现手段相比,FBDD有着分子筛选规模较小,但化学空间覆盖范围极广的优势。此外,命中片段结构的可延伸性提供了新颖且强大的分子成药方式,目前FDA已经批准了四种片段衍生药物。选择合理的受体靶标能赋予命中分子结构优化的
瞬变电磁法(TEM)广泛应用于超前地质探测、市政工程和矿产勘探中。瞬变电磁法通过不接地发射线圈向地质体发送脉冲磁场,观测接收地质体中电磁感应产生的涡流二次场,进行地质体的探测和预报。由于收发线圈间的自感和互感产生一次场信号干扰二磁场信号,在浅层探测上存在一定的盲区。为了解决瞬变电磁仪浅层探测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等值反磁通的瞬变电磁法,通过建模和测试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消除一次磁场信号,应用前景广泛。
数千年来,药用植物及其提取物,已通过独特的理论和疗法体系,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许多证据表明,药用植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毒性小,副作用少,易获得等优点。豆科植物白刺花为灌木,生长在2500 m以下的山坡道路旁,河谷沙丘和灌木丛中,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宁夏、云南和四川等地。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它的花、根、叶和果实可以用于治疗喉咙痛、便血、咳嗽和痢疾等疾病。课题组先前的研究发现白刺花富含黄酮的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塌陷事故已有频发趋势。城市道路塌陷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患于未然,急需研发一款能够日常检测道路塌陷的探测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物探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本实验室已开发了适用于道路塌陷检测的阵列式瞬变电磁仪,针对该仪器,本论文就其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正反演分析等需求,研发了基于云服务器的瞬变电磁数据
石英玻璃具有的低热膨胀系数、高电绝缘性、耐磨损及抗氧化等优良特性,使其成为本世纪最具潜力的光学材料之一,在光子器件、电光源、光伏、光纤通信等领域得到深入的应用。但由于石英玻璃材料的“脆”和“硬”的特点,加工后表面粗糙度较大,大幅度加工不均匀等问题,难以直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针对石英玻璃材料精细化加工难度大的问题,飞秒激光固有的超短脉宽以及极高峰值强度,在石英玻璃微纳尺度加工领域中,拥有“冷加
遥感场景分类作为空间分析的重要基石,从基于像素或对象的早期方法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遥感场景分类已经可以有效地获得高层语义信息辅助各大遥感应用,对土地利用监测、城市规划、精准农业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遥感影像获取中,由于遥感快速的、大范围的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拍摄遥感影像所导致的类间相似性高,类内差异大的问题也为后续的分类任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此,本文针对遥感数据集存在的类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