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刻蚀石英玻璃微加工技术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英玻璃具有的低热膨胀系数、高电绝缘性、耐磨损及抗氧化等优良特性,使其成为本世纪最具潜力的光学材料之一,在光子器件、电光源、光伏、光纤通信等领域得到深入的应用。但由于石英玻璃材料的“脆”和“硬”的特点,加工后表面粗糙度较大,大幅度加工不均匀等问题,难以直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针对石英玻璃材料精细化加工难度大的问题,飞秒激光固有的超短脉宽以及极高峰值强度,在石英玻璃微纳尺度加工领域中,拥有“冷加工”和“超精细”的优点。因此,本文以石英玻璃为实验材料,飞秒激光加工平台为实验手段,对石英玻璃制备工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探索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和提高微结构的加工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基于固体能带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了飞秒激光刻蚀石英玻璃过程中多光子电离与碰撞电离的参与程度,简单阐述了飞秒激光刻蚀石英玻璃过程中的物理机制。通过matlab软件计算了不同激光能量密度下,多光子电离速率和雪崩电离速率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飞秒激光刻蚀石英玻璃过程中的损伤阈值为10.23J/cm~2。(2)对激光脉冲能量密度的高斯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基于面积推算法,通过拟合实验测量数据,获得石英玻璃单脉冲损伤阈值10.61J/cm~2。然后,以单线刻蚀控制激光参量的变化,详细分析激光单脉冲能量、扫描速度及扫描次数对微槽深宽比的影响规律,并辅以螺旋环切法增大微槽深宽比。最后,在微槽刻蚀实验基础上,初步探索了透射光栅及微流体通道等功能化微结构的制备工艺。(3)采用单个激光脉冲在石英玻璃表面进行凹坑刻蚀,基于光束传播法推衍入射激光强度在材料内部传输的时空分布特性,然后以朗伯-比尔定律作为单脉冲刻蚀实验中凹坑深度的估算公式,对不同能量密度下凹坑刻蚀深度进行模拟计算。同时,实验测量得到凹坑深度的测量值与石英玻璃刻蚀深度模型吻合度较高。(4)在石英玻璃通孔阵列实验中,分析激光单脉冲能量、扫描速度以及离焦量对实验结果的作用规律,制备了孔径小于光斑直径的微通孔阵列(孔径约10μm,深径比25:1),并验证了刻蚀不同规格的石英玻璃通孔阵列过程中,加工参数的适用范围,制备了最小锥度为0.57°的通孔阵列。最后初步探索了大规模微凹透镜阵列模板的制备工艺。综上所述,本文以解决石英玻璃微加工技术存在的工艺问题为出发点,总结了飞秒激光刻蚀石英玻璃的物理机制,通过飞秒激光刻蚀微槽与微孔实验,系统的研究了激光参数对微结构制备的作用机制,并实验优化工艺参数,以微槽及微孔加工为基础,制备了透射光栅、微流体通道、微凹透镜阵列模板等功能化微结构器件。
其他文献
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普及和监控网络的完善,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 ID)技术逐渐成为近年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在智能视频监控和安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行人重识别技术只适用于白天场景下的跨可见光摄像头行人匹配,而跨模态行人重识别(Cross-Modality Re ID)能够在白天可见光模态和夜晚红外模态之间跨模
菊科华蟹甲属(Sinacalia)是中国特有属。近年来对华蟹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都表明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消炎、抗菌和杀虫等生物活性,可能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抗氧化、抗菌等特效药物资源,同时在抗氧化和抗II型糖尿病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某一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进化潜力是物种可持续利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分子标记方法则可以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在植物遗传
调制方式自动识别主要应用于频谱监测、电子对抗、认知无线电和自适应通信等非合作通信场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导致信号调制方式识别的难度增加。传统的调制方式识别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通信的要求,本文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的研究中,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的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深度学习中三种经典的神经网络模型(CNN、Res Net、Dense Net)在调制方式识
钻探是常用的勘探方法,具有精度高、直观性强和适应面宽等优点。电法勘探是广泛应用的物理勘探方法。因此,如何把钻探和电法勘探这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钻探的点线探测扩展到钻孔周围平面和三维立体的地质信息,是应用前景广的物探课题。基于以上目的,在本实验室开发的阵列电极法随钻探测仪基础上,为解决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反演分析,研发阵列电极法的随钻地质探测的云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本文通过对物探和钻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为庞大的巨型走滑断裂带,全长2000余公里。该断裂带在山东和江苏省内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沿安丘—莒县断裂活动。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和公元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分别发生在该断裂的安丘—莒县断裂段和莒县—郯城断裂段。莒县—郯城断裂段作为公元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一直广受关注。现有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遵循特征地震模型,大地震复发间隔为3000-35
费-托合成是一种利用Fe、Co或Ru等催化剂将合成气(H2和CO)催化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其中钴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长链烃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常被分散于载体上,用于提高钴物种的分散度,进而提高催化反应的活性、稳定性或者改善催化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因此载体的种类、孔道结构、表面酸碱性以及表面的电学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质对催化反应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本论文以TiN为载体,探讨了钴物种的负载量,粒径大小和还
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FBDD)在过去十年中发展日益成熟,其基于结构导向的优化或活性片段之间的合理组合策略极大地推动了药物发现从偶然发现、机遇筛选到针对性选择、合理性设计的转变。与其它药物发现手段相比,FBDD有着分子筛选规模较小,但化学空间覆盖范围极广的优势。此外,命中片段结构的可延伸性提供了新颖且强大的分子成药方式,目前FDA已经批准了四种片段衍生药物。选择合理的受体靶标能赋予命中分子结构优化的
瞬变电磁法(TEM)广泛应用于超前地质探测、市政工程和矿产勘探中。瞬变电磁法通过不接地发射线圈向地质体发送脉冲磁场,观测接收地质体中电磁感应产生的涡流二次场,进行地质体的探测和预报。由于收发线圈间的自感和互感产生一次场信号干扰二磁场信号,在浅层探测上存在一定的盲区。为了解决瞬变电磁仪浅层探测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等值反磁通的瞬变电磁法,通过建模和测试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消除一次磁场信号,应用前景广泛。
数千年来,药用植物及其提取物,已通过独特的理论和疗法体系,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许多证据表明,药用植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毒性小,副作用少,易获得等优点。豆科植物白刺花为灌木,生长在2500 m以下的山坡道路旁,河谷沙丘和灌木丛中,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宁夏、云南和四川等地。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它的花、根、叶和果实可以用于治疗喉咙痛、便血、咳嗽和痢疾等疾病。课题组先前的研究发现白刺花富含黄酮的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塌陷事故已有频发趋势。城市道路塌陷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患于未然,急需研发一款能够日常检测道路塌陷的探测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物探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本实验室已开发了适用于道路塌陷检测的阵列式瞬变电磁仪,针对该仪器,本论文就其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正反演分析等需求,研发了基于云服务器的瞬变电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