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文化表征——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被称为“生存之镜”的纪录片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忠实的铭记者,依靠图文并茂的长镜头语言和娓娓道来的画外音记述着平凡生活的点滴,把握着时代的脉搏。但事实上,以真实性和纪实性为基本特征的纪录片并没有大量捕获受众的“芳心”,相比商业电影和综艺节目,纪录片的受众或者粉丝较少,产生的影响力也较微弱。另外,就使人铭记的程度来说,电视和电影相比也稍逊一筹。法国学者菲力普·彼拉尔认为“电视是一种遗忘的机器。”其言外之意便是,电影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重复和播放而被反复观看,不厌其烦,而且优秀的电影会在影迷的讨论时,影评人的文章里,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被反复提及而长时间的驻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样看来,由“纪录片”加“电视”两要素构成的“电视纪录片”便生来带着一种柔弱基因。2000年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市场娱乐化倾向的冲击下日渐萎靡,如何在娱乐化时代下制作一部严肃类型的电视纪录片,并被绝大多数的受众接受是电视纪录片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梳理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发现,新世纪以来,真正扭转中国电视记录片颓势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2010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政策导引上支持纪录片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以2012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系类高质量的作品问世,带来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广泛的好评度,助推了整个电视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的回暖是多种因素共同促进形成的,有政策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但电视纪录片自身的文化感染力和号召力不容忽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运用了大量的文化意象和表征符号,这两者共同激起了受众产生超越美食之外的思想共鸣。  本研究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以央视热播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借用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该片的文化内涵。希望通过对此电视纪录片的考察,试图发现影像表达中的各种“语言符号”的选择、运用和与传统文化意象相勾连并触动受众情感末梢的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概述,包括此片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主体和创作过程。第二章介绍纪录片中的美食文化表征,通过对特色食材、制作工序的表征,展示人们在酸甜苦辣中对生活的追求。第三章介绍地域文化表征,由对地理与历史,饮食习惯和民风民俗等表征,彰显风土人情中的精神意蕴。第四章介绍商业文化表征,凸显“坚守、转变与融合”思想在商业文化下的演绎。第五章介绍传统文化表征,展示纪录片中的勤勉、自律、恋家、思乡、传承等情怀。
其他文献
期刊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关键理论之一,随着媒介环境变化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该理论也在不断朝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在理论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关注重点是大众媒介对议题显要性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天然石材由于质地坚旋,花纹美观,装饰效果华丽、典雅、大方,在建筑物内外装饰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常用于装饰的花岗石和大理石,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石材.
农民工作为是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就已经成长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非常态的生存状态和重要的历史地位,使这个群体充满了争议性的话题和新闻素材。
上海自1843年开埠之后,从一个海边县城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大都市。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36年发展到中国历史的最高峰,1937年前后的上海经济、文化、城市发展
常压下异丙醇与水形成共沸物,应用精馏法生产工艺能耗较大,本文采用自制的PVA/PVDF复合膜蒸汽渗透分离异丙醇(IPA)-水混合溶液,并应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优的操作条件。首先,制备
近年来,榆中县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县情、乡情、村情和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思路激发活力上下功夫、在创新载体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
视觉修辞学传入中国已有十多年,但是对广告视觉修辞的研究,国内多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搭建和对视觉文化背后的消费文化的批判,针对具体的视觉文本和修辞过程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
用钢筋加工中φ6或φ8的HPB235级成批裁料后所剩废短料制作成图1形状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