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反应器出口烟气中SO3干法吸收的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控制燃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火电厂普遍安装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装置。SCR催化剂在催化脱硝同时也会催化SO2转化为SO3,引起下游设备腐蚀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围绕SCR反应器出口烟气中SO3的吸收开展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吸收剂对SO2和SO3的吸收性能,开发一种高效的SO3干法吸收方法,以有效控制SO3排放,同时为改进SCR催化剂提供支撑。首先利用V2O5-WO3/TiO2催化剂催化氧化SO2生成SO3,采用固定床实验系统,利用差减法实现了SO3的实时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300-500℃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升高,SO2氧化率升高,超过500℃后,SO2氧化率开始降低,这是因为500℃左右催化剂达到氧化SO2反应的最佳活性;随着SO2浓度降低,SO2氧化率增大,因为催化剂量一定的情况下,浓度越低,反应的SO2相对含量越高。然后采用双固定床实验系统进行了硫氧化物的吸收实验,通过FTIR实时测量和TGA样品分析联用的方法,测量不同反应时间吸收剂对SO2和SO3的吸收总量,从而比较吸收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四种吸收剂对不同SOx浓度(2000 ppm SO2、1900 ppmSO2和100 ppmSO3、1800 ppm SO2和200 ppmSO3)的吸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吸收剂单独吸收SO2的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Ca(OH)2>Mg(OH)2>CaO>MgO,这与四种吸收剂的碱性强弱相一致,以反应温度400℃为例,Ca(OH)2、Mg(OH)2、CaO、MgO的稳定转化率分别为18%、13%、4.5%和3.5%。吸收剂吸收SO2和SO3的混合气体时,吸收剂的总转化率、吸收SO2的转化率、吸收SO3的转化率由大到小的顺序都是Ca(OH)2>Mg(OH)2>CaO>MgO,与吸收剂的碱性强弱相一致;对SO3选择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MgO>CaO>Mg(OH)2>Ca(OH)2,与吸收剂的碱性强弱相反。以吸收1900 ppmSO2和100 ppmSO3为例,在400℃反应60分钟后,Ca(OH)2、Mg(OH)2、CaO、MgO总的转化率分别是19.05%、15.39%、5.99%、3.94%;吸收SO2的转化率分别是16%、12.54、3.51%、1.72%;吸收SO3的转化率分别是3.05%、2.54%、2.48%、2.22%;SO3的选择性系数分别是0.16、0.19、0.41、0.56。最后采用晶粒模型,模拟了CaO吸收剂对硫氧化物的吸收规律,分析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计算结果与CaO吸收SO2的实验转化率吻合很好,而CaO吸收SO3的转化率有一定偏差。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自拟润肤方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疮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血虚风燥型湿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观察
<正> 紫禁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一个伟大载体,其丰富的蕴藏,我们今天发掘得还远远不够。我时时置身其中,瞻仰它光辉的风采,每每真切地感受到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本文从对资源型区域衰退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资源型区域的转变在于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的跨越。考虑到资源型区域陷入锁定的几个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从结构
本文综述了熊胆(粉)中非胆汁酸类成分的研究概况,对胆固醇类,氨基酸类,胆色素类,蛋白质、多肽类,微量金属元素类的含量及影响因素、药理作用做了详细综述。为熊胆(粉)的研究
高效可靠的有限元自适应分析是现代有限元法研究的前沿课题,对于工程实际及理论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工程中求解较为复杂困难的动边界问题,以变分不等式问题作
随着我国住房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住房更新速率迅速加快,大量住房被拆除,城市更新过程存在大拆大建的现象。尽管这种模式以最快的速度改变了城市面貌,并带动
对重庆水务上市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重庆水务上市的特点。依据重庆水务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结合对重庆水务与国内其他水务上市企业的比较,指出重庆水务上市存在的问
目前,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作为一种减缓碳排放的储备技术正得到广泛研究,而超临界压力CO2管道运输是该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CO2运输管道的泄漏是一种潜在风险,然而该过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年版)提高了排水管道设计重现期标准,补充了应校核排水系统排除地面积水的规定。雨水口作为重要的管网附属构筑物,也应注意其设计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纳米材料(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MNMs)的应用日益广泛,产量急剧增加,不可避免会泄露进入环境中,其潜在的环境危害已受到广泛的重视。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