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整理与壮医针灸流派相关的文献,研究该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流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贡献、学术特色、成就与影响等内容。探讨壮医针灸流派的内涵,填补壮医针流派研究的空白,为壮医针灸的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服务。方法:首先,本课题通过查阅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互联网,搜集与壮族文化、壮族医学史、壮医针灸、代表医家的论著、手稿等相关文献,提取与壮医针灸流派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其次,本课题开展实地调查,拜访壮医针灸流派代表医家、代表医家的后人或弟子及相关人员,考证与壮医针灸流派形成与发展相关的史实,搜集医家的生平事迹、医疗经验。然后,整理壮医针灸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史料、探讨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总结代表医家的学术贡献。最后,运用中医各家学说、医学史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壮医针灸流派的学术特色、学术成就和影响,展望壮医针灸流派的发展前景。结果:壮医针灸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始人为覃保霖。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壮医针灸流派的形成时期。学者们对壮医理论和针灸技术进行挖掘整理,使壮医针灸逐渐从民间走进正规的医疗、科研及教育机构。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壮医针灸流派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重视总结壮医针灸经验并开展临床与实验研究,对壮医理论进行深化与创新。后来因学术的争鸣,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从壮医针灸流派分流而出。壮医针灸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政府支持;其二,壮医针灸的历史积淀;其三,壮医学者们传承与创新。该流派的主要代表医家有覃保霖、龙玉乾、黄瑾明和罗家安。该流派主要理论特色有气血均衡理论、道路传导学说,临床特色有提倡综合疗法、善用特定穴、强调无痛针灸。结论:壮医针灸流派是以覃保霖、罗家安、龙玉乾、黄瑾明等医家为代表的,在壮族特殊的地域、文化等学术背景影响下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善于运用壮医针灸疗法治疗疾病的学术流派,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和专科性。在壮医针灸的传承过程中,该流派培养了壮医人才,丰富针灸学的内容,奠定了壮医针灸的学术地位,为壮医针灸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