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进步观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社会进步观创立于19世纪,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最主要的内容,马克思社会进步观是在对理性主义进步观进行扬弃和不断自我创新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它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内在原因,以实践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尺度和目标,从而构建出了一套包含着丰富内容的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在马克思这里,人类社会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阐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真实面貌也得以清晰展现,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是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社会进步观为题,在仔细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过程中,着重解答了如下一些问题。对于社会进步的基本概念及理论问题。通过对进步、进化、发展、增长、创新等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到进步与其他概念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它们都是从自然科学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在对几组社会进步的相关范畴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到社会进步的基本特征,即进步中伴随代价,前进中包含曲折、统一中充满多样。此外,通过与“循环论”、“终结论”等相关历史观念的对比,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社会进步观既是一个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进步思想理论,又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的社会进步价值体系。对于社会进步观的历史考察问题。近代社会进步观是建立在理性主义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的。孔多塞通过对人类历史分期研究,得出了社会与道德同时进步的乐观主义结论。卢梭通过自然状态的设定,批判对理性的过度崇拜,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康德从道德出发,通过历史理性的先验阐发,解决了文明进步与道德完善的二律背反悖论。黑格尔则通过对理性的绝对化将世界历史判定为自由意识的进步。马克思批判地继承理性主义进步观,通过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片面与偏执、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人与自然对立以及利益至上等误区,到达了科学社会进步观的最高点。对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问题。马克思的社会进步观以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以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等为背景,认为社会进步是在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而同时,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正是在这诸方面“合力”的作用下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前进迈进。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条件问题。马克思主要从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发。在政治方面,政府职能的落实为社会进步提供基本的政治依靠,制度的完善则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最主要的保障。在经济方面,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竞争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长久而有效的手段。在文化方面,文化繁荣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价值引导;同时,思想解放则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目标。对于社会进步的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问题。首先,马克思通过对唯物史观的建构,论述了社会进步规律演进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即自然历史的演变过程、由低到高的推进过程和曲折的、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其次,马克思认为跳跃式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规律具有可能性与必然性,这是因为人及其实践活动为跳跃式发展提供基本可能,生产力本身也具备跳跃式发展的特点,后发展国家则具备跳跃式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最后,马克思认为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它是社会进步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进步中的代价问题。对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问题。马克思认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有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说,两种尺度是一致的,但从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说,二者又有不一致性,而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是两种尺度统一起来的基础。同时,在社会进步的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兼顾、评价性与导向性结合,避免出现评价的片面化、机械化和退化。对于马克思社会进步观的当代价值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从马克思大量的经典文献出发,探究其自身的理论价值;二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不断从实践中找寻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与当下的最佳契合。另外,我们要以马克思进步观看待和指导当今中国发展中的诸问题,坚持生产力和人的双向发展,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其他文献
庆阳市是有“西部大庆”之称的长庆油田的主产区之一。①但是,开采的央企与地方严重分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央企和地方更好的融合。 Qingyang City is one of the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活动融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用活动导入新课,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用活动突破重难点,可以增加参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
在定襄地震台地磁观测中,地磁仪易受到发电机的供电干扰,文章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找出干扰的原因,并提出排除方法。同时,对影响地磁观测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地
本文研究利用液晶纺丝技术,探索以单壁碳纳米管(SWNTs)/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水溶液为纺丝原液制备碳纳米管纤维,初步确定纺丝工艺参数和条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表征
各种穿刺针在临床上常反复多次使用,其结构复杂,针腔内更易遗留污物血迹,传染性更强.本文介绍的这种清洗处置方法,结果其热原阴性率均为100%,隐血试验合格率均为100%,值得借
目的探讨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SD大鼠小肝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取SD大鼠80只,注射肝癌诱导试剂,3个月后建立SD大鼠肝癌模型40只,行MRI。常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的被存储在计算机上,服务器中。这些信息中包含了很多企业的客户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一些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存储了大量普通消费者的隐私
燕麦作为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六大作物之一,能在瘠薄的土壤上生长,对增加土壤碳储量和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立足内蒙古生态脆弱区,以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为基础,研究
甲烷化学链重整反应是一种值得探究的天然气的化工利用方式,铈基复合载氧体是该体系中一种备受关注的载氧体。本文使用BP神经网络及改进型BP神经网络,对一由铈基复合载氧体催化的甲烷化学链重整反应进行模拟,为其体系分析、结果预测、工艺优化等提供更智能的参考意见。基于419组提取的由铈基复合载氧体催化的甲烷化学链重整反应的实验数据,本文建立了关联载氧体制备阶段的复合金属氧化物种类、氧化铈摩尔比、复合氧化物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