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胚是脊椎动物胚体发育研究的主要模式材料,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鸡胚在短短21d中发育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营养物质全部来自于小小的卵黄囊和卵清,仅仅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温、湿度,展示了卵生动物高超的生存能力。家鸡基因组的完成,为其功能基因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对鸡胚液(尿囊液、羊水、眼内液)在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很感兴趣,希望以此切入家鸡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我们采用SDS-PAGE初步分析了9-17日龄鸡胚尿囊液、羊水、眼内液中蛋白质的基本情况,然后选择眼内液进行2-D电泳,并对其中部分蛋白斑点进行MALD-TOF质谱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初步分析了已鉴定蛋白在鸡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 1.9-17日龄鸡胚尿囊液有6~9条基本一致的主带,但总的含量较少,在鸡胚发育过程中变化不明显。9日龄鸡胚羊水中含蛋白质极少,随日龄的增大,羊水中的蛋白质含量和种类都递增。15日龄后,羊水中的蛋白质组分及含量明显增加,从电泳图谱中可以观察到17日龄羊水中蛋白浓度极高,这是由于鸡胚发育过程中,在13日龄后大量蛋白质开始进入羊水,造成了羊水中蛋白含量逐日增加。鸡胚发育过程中,眼内液(主要包括房水和晶状体中的可溶成份)的蛋白组分有较明显的变化,由于眼内液中蛋白质特别丰富。15、17日龄鸡胚眼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说明其正在为视觉形成做充分的物质准备。 2.9-21日龄的鸡胚眼内液中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发现,的确有一些蛋白质在鸡胚发育过程中有量或/和种类的变化,这些变化应该和眼发育及视觉形成有直接的关系。发现有两簇蛋白,一簇(S3、S8、S9、S12)分子量接近于20kD,另外一簇(S10、S11、S13、S16)分子量接近于25kD,它们有随着鸡胚的发育,表达量从低到高(有些从无到有),逐渐增加,到17日龄都积累到相当高的浓度,并且一直维持。这两簇蛋白应该是视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蛋白。同样属于此种情况还有,位于43.0~50.0kD之间的一条蛋白带,即B1带,该条蛋白带在9日龄时还是有一些蛋白点组成,到11日龄时已经形成一条横贯pH3-10的蛋白条带,这条带的表达量随日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到17日龄基本达到最高,之后也一直保持。S1、S4、S5则是在9日龄鸡胚有出现,随后的发育进程中再未观察到,这些蛋白可能属于时期特异性蛋白,很可能是转录调控因子具有时空表达特征的蛋白。同时我们还发现一群分子量小于14kD碱性蛋白(等电点pH10附近),即A群蛋白。在双向电泳图谱中,我们还发现,在38.0~43.0kD之间,在9、11、13日龄都未观察到一条蛋白条带突然出现于15日龄的图